徐州特产

家乡区县: 徐州市邳州市

 

汉画石拓片

两汉406年间,徐州一带据史书记载,“人可殷盛”、“谷米分瞻”。汉代贵族生前奢侈,死后厚葬。汉画像石是雕刻在墓室、地面祠堂和石阙上的汉画石拓片

装饰性壁画。作为极富特色的丧葬艺术,有着深厚的思想意义。汉画像石的题材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人间的现实生活,刻画墓主生前的享乐方式,常见的画面有车马出行、博弈游戏、舞乐百戏、射箭比武等。从中可以看到早已消失了的古代礼仪和典章制度,恰如古文献的图注。另一类是天上的神仙世界,刻画墓主死后祈求步入的仙境,神话内容多取材于《楚辞》和《山海经》,常见的人物有伏羲、女娲、常羲、东王公、西王母等,伏羲、女娲的使命相当于《圣经》中的亚当、夏娃。此外,祥瑞图案扑朔迷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还有鸾鸟、玄鹤、麒麟,均栩栩如生,象征“见则天下安宁”。

2地方主食编辑

烙馍

烙馍用未发酵的面烙成,厚约0.1厘米,直径约30;厘米,吃烙馍[2]

到口里,柔韧,筋软,有嚼头。烙馍作为一种徐州特有的面食,已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楚汉相争时,刘邦率兵与项羽作战,为了能让行军途中的士兵吃上一顿饱饭,徐州的老百姓急中生智,发明了一种既简捷快速又方便实惠的面食——烙馍。[2]

徐州一直流传着一首民谣:“圆圆小饼径尺长,根根馓条黄脆香。外软里酥饼卷馓,送与抗金英雄尝。” 烙馍制作的炊具是直径尺余的铁鏊子、一根枣核式的擀面轴、一根扁竹劈子。

烙馍的食法多种多样,不仅可卷荤裹素,还可用蔬菜或其他馅料做成菜合。若用两张烙馍,中间放上葱花油盐、鸡蛋做成油馍更是美味可口。如在和面时加进芝麻,放入糖或盐烙成半熟的馍,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吃起来更加香脆可口,别具风味。用绿豆面做成烙馍,用羊肉汤或丸子汤煮馍,则是徐州一带别具特色的吃法。[2]

壮馍

壮馍又称“锅盔”、“锅拍”,用未发酵的面做成。将面徐州壮馍

团放在石板或石案板上,另用一根擀面杖,一头固定,一头坐在身下,用身体的重量压擀面杖,用来揉面团,俗称此法为“腚踹面”。做成厚约1-2厘米,直径约50厘米的圆形厚饼,放在平锅上炕,炕熟后两面呈黄色,外皮酥脆。

炒面

徐州炒面是自制的豆芽油菜炒面。炒面原料:煮好的面、绿豆芽、小油菜、葱、姜、孜然、辣椒面孜然与辣椒面。

蒸菜

蒸菜是利用水沸后产生的水蒸气为传热介质,使食物成熟的烹调方法。在烹饪中,它既能制作主食,也能制作小吃和糕点。在菜品烹调中,既可用于半成品加工的前期热处理,也可用于成品烹调,使之成熟或软熟入味。[3]

米线

徐州米线综合了各地风味小吃的特点,佐料讲究鲜、浓徐州米线

。和徐州丰县、沛县(主要是丰县)一带的冷面有相似之处,却又不一样,不同于南方米线多以米粉制成,徐州米线除米粉还有淀粉成分。成色微黄或灰白,丰县冷面则发黄居多。

蛙鱼

“蛙鱼”不是鱼,而是用淀粉做的美食,类似徐州蛙鱼

于烟台小吃焖子,不同的是焖子吃之前还需再炒熟,“蛙鱼”则是已经蒸熟的,直接拌上蒜,醋,咸菜丝和辣椒即可食用,口味清爽极致。   苏北及豫东、鲁西南的蛙鱼,同陕西风味的“面鱼子”,不论是在制作上,还是食用上均有相似之处,因形似蝌蚪,故称“蛙鱼”。

窝窝头

窝窝头一般是玉米面做的,黄色的,在旧社会人们都吃这,它的样子和名窝窝头

字是一样的,圆锥形锥底部有一个向里面凹进去的口,故得名窝窝头。现在不常见,市面上有一种五谷稻坊窝窝头,不仅仅只是玉米窝窝头了,还有黑米窝窝头、高粱窝窝头、红薯窝窝头、绿豆窝窝头、糯米窝窝头等等,基本上都是采用五谷杂粮为基本料材,经特殊配方加工而成,也一改传统窝窝头生硬、干涩的口味。如今的窝窝头已经是一种绿色、美味、营养、健康的美食了,因粗粮对身体健康很有好处,因此广受现在消费者的喜爱。[4]

八股油条

八股油条在徐州已有100多年历史。有车轮形和椭圆形两种。因成品色泽金黄、酥香味美、呈分布均匀状,故称之为八股油条。2000年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八股油条

3地方菜肴编辑

徐州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徐州古称彭城,源于彭祖和他所建立的大彭氏国。彭祖是我国烹饪界公认的始祖,相传在尧之时,彭祖因擅烹饪野鸡汤,得到帝尧的赞赏而受封,在现在的徐州一带建立了大彭氏国。徐州的菜点秉承有大彭古风,制作考究,风味独特,自称体系,几乎每一道菜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2]

地锅

源自徐州农家传统烹饪方法,深受人们喜爱。将鸡、鱼置于铁锅徐州地锅鸡

之中,在土坯制成的锅灶上用木柴烧煮,待到沸锅时将面饼贴于锅沿同煮。食之汤浓饼酥,口感极佳。[2]

徐州地锅鸡

徐州地锅鸡四周是生面锅贴小饼,上面是大量辣椒和花椒,里面是草公鸡块和其他蔬菜佐料。

徐州地锅鱼

徐州地锅鱼四周是生面锅贴小饼,上面是大量辣椒和花椒,里面是鱼。

羊方藏鱼

羊方藏鱼因将置于割开的大块羊肉中文火同炖而得羊方藏鱼[2]

名。相传,彭祖的小儿子夕丁喜捕鱼,彭祖恐其溺水坚决不允。一日,夕丁捕鱼回家,正巧彭祖不在,夕丁让其母剖开正在炖着的羊肉,将鱼藏入其中。彭祖回来吃羊肉,感觉异常鲜美,于是如法炮制,便产生了“羊方藏鱼”这道菜。据传汉字中的“鲜”字即源于此。[2]

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原名龙凤烩。项羽称霸王都彭城(徐州)举行开国霸王别姬[2]

大典时,为盛典备有“龙凤宴”。相传是虞姬娘娘亲自设计。“龙凤烩”即“龙凤宴”中的主要大件。其料用“乌龟”(龟属水族,龙系水族之长)与雉(雉属羽族,凤系羽族之长),故引申为龙凤相会得名。现以鳖、鸡取代龟、雉。这道菜经世代相传至今,乃徐州名馔,近年风靡一时,成为喜庆宴会上不可缺少的大菜。[2]

龙门鱼

鲤鱼是徐州人民喜爱之物,有视鲤鱼为喜庆有余之意,故徐州有“龙门鱼[2]

无鲤不成席”的风俗。儿童入学、学子进考必烹制鲤鱼使其食之,喻其“成龙”之意。  相传“龙门鱼”一菜始于彭城人刘裕(南朝宋武帝)。刘裕幼年入学时,其父设家宴庆贺,做了四道菜,一是清炖鸡,取百事吉利之意;二是红烧肉,取肉味醇厚,希其为人忠厚;四是烩蛋,菜色金黄,望其事业辉煌;四是红烧鲤鱼,冀其富贵有余。总的意思是希望刘裕能像越过龙门的鲤鱼,通达富贵。刘裕听后说,何不现在就让鲤鱼跳过龙门?随即将红烧肉块枕在鱼头下,把鸡块垫在鱼尾下,鱼的头尾就翘起来,再将烩蛋浇在鱼身上,然后说,这鲤鱼不是已经跃过龙门到了金色的云彩中了吗?在座宾客闻之大为称赞。刘裕做了皇帝后,率军来到彭城,回忆往事,踌躇满志,命厨师按他的意思将四道菜做成一道大菜,取名“龙门鱼”,用来祭祀先人。[2]

糖醋四孔鲤鱼

此菜久负盛名,因其历史悠久,有众多传说。曾有人赋诗士曰:“此鱼不糖醋四孔鲤鱼[2]

是寻常鱼,前天在天池后在徐。缘何鼻上多双孔,荷满微湖香满渠。”一般鲤鱼均是两个鼻孔,惟铜山县、沛县沿微山湖一带所产鲤鱼为四个鼻孔,肥美胜过黄河之鲤。黄河之次决口,夺泗水河床入海,久经冲刷形成微山湖,这一变化为四孔鲤鱼生长提供了特殊的生存环境,但所产稀少。 1952年10月29日毛泽东主席在罗瑞卿及徐州市市长张光中等人的陪同下,登上了云龙山,谈及徐州风物时,毛主席说,徐州的四孔鲤鱼天下驰名。就餐时,厨师特制一道四孔鲤鱼,毛主席品尝后赞不绝口,称果然名不虚传。 1990年春节,徐州诗词协会在宴春园饭店请海外诗人雅集,席间上了一道糖醋四孔鲤鱼,有人尝后即席赋诗云:“鱼儿跃跃喜迎宾,四孔欣张来报喜。春满彭城客欲醉,酸甜酥嫩总宜人。”道出了糖醋四孔鲤鱼外酥里嫩、酸甜味浓的特点。[2]

东坡回赠肉

东坡回赠肉,是徐州州传统名菜。这是先用五花猪肋条肉,切成大方块,经焯水刮洗干净后置砂锅中,配以多种调味及鲜汤,先用旺火烧沸,后转小火焖至酥烂。原汁鲜香醇厚,食东坡回赠肉[2]

之回味无穷。  相传,东坡回赠肉为苏东坡任徐州时所创。据史料记载:公元1077年的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轼任徐州知州。在刚上任不到四月的苏东坡,当年正碰上黄河决口,洪水顺泗水直奔徐州城下,接连天降暴雨,水位猛涨,眼看城池和黎民百姓处在非常危急之中。这时,身为徐州父母官的苏轼,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士卒,亲荷畚锸,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和黎民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苏东坡曾在《答吕梁仲屯田》诗中云:“黄河西来初不觉,但讶清泗奔流浑,夜闻沙岸呜瓮盎,晓看雪浪浮鹏鲲。”又云:“故道堙灭疮痍存,明年辛苦更应甚。”真实地记述了此次抗洪的生动情景。[2]

 

山药而闻名。

太极山药泥是道家“太极宴”中的一道甜菜,以太极图形而命名,突出了道家风味的特色。其主料是山药、枣泥酱,配料有楂糕、黑枣、青梅、白果仁、核桃仁等,调料为桂花酱、白糖等。此菜的特点是柔糯味浓,香甜可口。由于山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健脾、固肾、益精、强身之功效,是道家养生之菜。[

 

小孩酥糖

徐州特产黑猫小孩酥糖特点是“香、酥、甜”三性具备,是老少皆宜之佳品,小孩酥的配料是优质的白砂糖和一级花生米通过烘烤、去皮、磨酱、熬糖,打白、拉条等十几道工序加工而成,这种糖果表面洁白光滑,其芯香味纯正,用手轻轻一捏碎,所以无论是老人和小孩都很喜欢,该糖营养价值很高,属低糖产品,其含量低于50%,含植物脂肪9%,含植物蛋白10%。

现经公司制糖技师的挖掘整理,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之重新问世。 “黑猫牌”小孩酥糖,以其独特的风味,优良的品质,荣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全国首届妇女儿童用品食品博览会金奖、江苏省科技人员新产品奖、首届新加坡国际名优博览会金奖,受到高度评价。[8]

蝴蝶散子

徐州的蝴蝶馓子以其香脆、咸谈适中、馓条纤细、入口蝴蝶散子[2]

即碎的特点,赢得人们的喜爱。徐州的蝴蝶馓子外型美观,口感颇佳。苏东坡在徐州任职期间喜食这种馓子,在他的《寒具诗》中写道:“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寒具”是馓子两汉时期的别称)馓子也常被百姓作为一种中药而采用。故此,徐州民间常用馓子泡汤,配以延胡索、苦楝子治疗小儿小便不通;用地榆、羊血炙热后配馓子汤送下,治疗红痢不止。尤其是产后妇女,在月子里喝红糖茶泡馓子,以利于散腹中之瘀。不过徐州人最喜爱的食法是烙馍卷馓子,配以稀粥,吃起来惬意舒坦。[2]

 

 

 

一代宗师(2015-04-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