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无锡必吃美食

家乡区县: 江苏省锡山区

  无锡排骨的特点是油而不腻,酥软香甜,咸甜调和,肉美汁鲜,具有吴中菜肴风味。20世纪80年代,随着无锡旅游业的发展,无锡排骨也从无锡地方菜肴演变为带有方便包装的风味旅游食品,口味和烹饪方式也相应做了调整,以期更适合外地游客的大众口味,因此深受游客欢迎。
  提起无锡,人们一定会想起旖旎的太湖风光,更会想起酥香软烂、咸甜可口的无锡排骨,这道驰名中外的菜是很多肉食爱好者的心头好。无锡排骨原名“无锡肉骨头”,兴起于清朝光绪年间。当时无锡城南门附近的莫兴盛肉店出售的酱排骨颇受欢迎,后来三凤桥附近的余慎肉店改进了配料、调味,渐渐地风头盖过了莫兴盛,到了清末,三凤桥肉骨头就已成为人们心目中最正宗的无锡肉骨头了。20世纪80年代,无锡肉骨头开始出现真空包装的产品,为了便于推广,也逐渐更名为无锡排骨。

  油面筋是从水面筋(即生麸)发展而来的。相传在公元一世纪初东汉时代,有个能酿美酒的杜康,他的女儿是个织布能手,经常用麦粉浆纱。有一年夏天,她用了变质的麦粉浆纱,却织出光滑洁净的布来。她将变质麦粉与普通麦粉比较,发现变质麦粉在浆纱时没有韧性物,粘捏在纱条上。她为了织好布,总是先将麦粉中的韧性物捏掉。天长日久,她觉得这东西是从粮食中捏出来的,弃之可惜,就煮熟一尝,觉得味道不错,从此就流传开来。后来又有人从麸皮中汰出同样的韧性物,所以人们便称它“生麸”,又称“麸筋”,无锡人称它“水面筋”。到清朝时,生麸已成为庵观寺院中素筵的主要菜肴,进入民间后又发展成油面筋。

无锡的油面筋是将生麸油炸,使其急剧膨胀,皮脆而内松,表金黄而里晶白。至于清水一说,并非在清水中漂洗的意思,是因用上好的素油而如此称之。此种上好素油,需夏熟丰收时,农家用新鲜菜籽榨制。用此种素油炸出来的面筋光亮薄且透明,而周边苏州、常州地区的面筋往往都是筋不足而面有余,业内人士又称这类面筋为浆油面筋。浆油面筋含有的面粉较多,分量较重,颜色较暗,表面光滑,香味和油条味很是相似,烧汤会糊,酿肉时还会皮肉分离,无法与无锡清水油面筋相比。清末,沪宁铁路通车,无锡工商业发展迅速,各地商富大贾云集无锡。临走时总是要带些土特产品,以便馈赠亲友,从此无锡清水油面筋远销全国各地。

Double V(2015-04-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