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普照寺——那一份沁人心脾的静谧

家乡区县: 泰安市泰山区

泰安普照寺

——那一份沁人心脾的静谧

“门前几曲流水,寺后千寻碧峰。鸟语溪声断续,山光云影玲珑。”秋日那一份静谧沁人心脾。

在秀峰环抱之中,翠柏掩映亭殿楼阁,气象峥嵘。在泰山南麓的凌汉峰下,坐落着一座充斥着悠远古韵香烟缭绕的古寺,普照寺。普照寺位传为六朝古刹,又据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载,普照寺为唐宋时古刹。金大定五年(1165)奉敕重修,题为“普照禅林”,有敕牒石刻勒殿壁。后屡遭兵燹,基址独存。明宣德三年(1428)高丽僧满空禅师登泰山、访古刹,在泰山20余年,重建竹林寺,复兴普照寺,四方受法者千余人。寺院以大雄宝殿、摩松楼为中轴,形成三进式院落。左右配以殿庑、寮房、花园等.

古朴的院落,巧妙地借自然之势,又以人工之力加强和美化自然环境。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与会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例证,保存了一个巨大的封禅祭祀序列和一幅记载历史的立体画卷,而且还为我们留下了顺应自然的建筑典范,以其特有的艺术形象去协调和加强自然美,去表现和深化自然环境。

青石板路、树影婆娑,翠绿松柏环绕的若隐若现的有普照寺犹如泰山掌心上的一颗明珠,绿荷上的一滴露。 给人一种静谧超脱之感,渐渐的远离都市的纷扰,融入这群山之中。走过寺前的荷花荡,走进那青灯古佛鸟语溪声之美, 每逢清明都寺庙会有法会举行会有祭拜仪式及其放生等活动的举行。 入冬的阳光锐利,虽有阳光的普照,也不免让人感到寒冷,初冬的普照寺用清静与幽美形容恰似不过,也许此时的寺院没有了游人这么一说,路上遇不到几个来此拜佛的游客,银杏叶落满整个寺院而萧瑟带有寒意的初冬又让普照寺显得这般宁静。晨钟暮鼓、 安谧自得,走进她走进远离市区的那一份包含古韵的静谧。

相关资料:

普照寺属禅宗临济派,是华北著名丛林。寺为四进院落,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摩松楼为中轴线,左右配以殿庑、寮房、花园等,面积6150平方米,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

  一进山门面阔3间,门楼式建筑,门前左右置石狮一对,进门为一院,钟鼓二楼分列东西,钟楼内置石柱钟架及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铸莲瓣口形铁钟。

  二进山门为二院,门内两山墙各开发券拱门。西拱门外有元代经幢一尊,记僧法海于元贞年间(1295-1297)重修普照寺的情况。

  沿阶而上为三院,中为大雄宝殿,五脊硬山顶三开间,前后廊式,端庄雄伟,内供释迦牟尼鎏金趺坐铜像。东西配殿各3间,院内银杏双挺,油松对生,并有清道光年间(1821-1850)住持僧明睿及弟子所造双檐盖罩铁香炉1尊。大殿东西侧有垂花门通后院。

  后院有著名的“六朝松”,古松粗达数抱,枝密盘曲四伸,树冠如盖。上有摩松楼,可摩顶观松;松下有“筛月亭”,取“古松筛月”之意。亭居高台,方形,四檐飞翘,四柱均有楹联。亭下有方形石桌,敲击四角和中央,则发出清脆如磬的五种声音,因名“五音石”。

  中轴线之东,有禅院和石堂院;之西为菊林院,山房门额悬“菊林旧隐”横匾,院内有“一品大夫”松。清代主持僧元玉是位颇有成就的诗僧,别号“石堂老人”,著有《石堂文集》,其时遍植菊花,号称“菊圃”。今寺东南尚有其墓塔遗址。普照寺坐北朝南,依山就势。进门为一院,钟鼓二楼分列东西,山门前高台垒砌,石狮对峙,门上悬匾。山门前的一对石狮,好像是明朝的吧,庙门不大,这是我比较遗憾的,五朝时建寺,正儿八经的千年古寺!院墙不高,所以站在门外,就可以略览院内亭榭楼阁。院内树木葱郁,遮掩徊环。

寺内东院禅舍清幽,西院绿竹千竿,前院钟鼓楼对峙,中院依次有山门、大雄宝殿、摩松楼等建筑。冯玉祥将军曾隐居于此,他的墓就在普照寺的西侧。

一品大夫松:

一品大夫松,原名“师弟松”,是清代寺僧理修入寺时与师父共植。当时,寺院清静,游人稀少,理修天天以松树为伴,在树下习文读经,天长日久,便对松树产生了依恋之情。一天,他坐在树下吟道:“僧栽松,松荫僧,你我相度如同生。松也僧,僧也松,依佛门,论弟兄。”吟成,理修马上把此诗告知师父,师父听后,不禁拍手叫绝,遂把松树取名为“师  弟松”。光绪二十二年二月,楚仕何焕章游至普照寺,为寺里的景色所折服,赞叹不已。当时,寺里的住持和尚庆山师父陪他到西院,听到赞誉,自然欣喜无限,便邀何焕章题字,何焕章站在师弟松下,见此松袅袅婷婷,位于西院中央,树冠如棚,状如华盖,因为只有皇帝才能乘华盖之舆,便提笔疾书“一品大夫”四字,刻于石上,此名沿用至今

泰山普照寺小景--六朝古松筛月 --

普照寺后院的高台正中石柱方亭叫“筛月亭”。亭东方池内形状奇异的“六朝松”如一张绿色的大网罩住天空,每当晴空月夜,点点银光撒落地面,让人充沛懂得“古松筛月”的诗情画意。1961年郭沫若师长到此游览,立刻赋诗一首:
“六朝遗植尚幢幢,

一品医生应属公。

吐出虬龙思后土,

招来鸾凤诉苍穹。
四山有石泉声绝,

万里无云日照融。

化作甘雨均九域,

千秋长愿颂东风。”

“筛月亭”下的石桌、石凳配置的非常精巧,它即可以供游人憩息赏脸,又能让你听赏动听的五音石曲,因此,石桌被称为“五音石”。
藏经楼”是普照寺内最魁伟的修筑,它和楼前的“筛月亭”、“六朝松”形成了一组有机连合、非常完好的小景区。这棵“一品医生”松是头陀理修和师傅协同种植的,他常常以松为伴,酷习经文,他的一首诗这样写道:“僧栽松,松荫僧,你我相度好像生。松也僧,僧也松,依空门,论弟兄。”是古寺,必有高僧,明代的满空禅师和清代的元玉便是普照寺有名的住持高僧,我们而今看到的普照寺风采与这俩位高僧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在藏经阁西面菊林院的正房内塑有满空禅师的坐像。满空,高美人,也便是而今的朝鲜。明代永乐19年,度过鸭绿江来到中国,公元1428年满空率高足“鼎建佛殿、庙门、僧堂,伽蓝面目一新,寓内庄严、绀像金碧交辉”。其时的普照寺,“僧徒高足及湖海禅衲依法者,何止数千也。”这块“重开庙门”碑就纪录了当年满空禅师重建普照寺的功劳。做为一代禅师,在他20年的住持生存中,为朝鲜翻译了大量的佛经,为中朝文化互换作出了庞大进贡,而他自己却永世地留在了中国。

 

愁绪@泪痕(2015-04-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