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沙扒湾

家乡区县: 阳江市阳西县

沙扒镇位于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西南部,三面临海,北面与陆地相连,是一个纯渔业镇。全镇总面积9.2平方公里,下辖四个渔民委员会,一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6550人,其中渔业人口8500人,出海劳力约3000人。2003年渔业总产量6.8万吨,产值2.3亿元,人均收入13897元。

历史沿革
清代,沙扒镇属海陵乡白石都白石二图。民国初期属第七区,民国26年(1937)属第三区,民国38年第属七区。建国初仍属第七区,仍称北额乡。1953年5月称沙扒镇,属十八区。1956年12月改称沙扒区,1957年2月又称沙扒镇。1958年11月并入大跃进人民公社。同年12月划入儒洞人民公社。1959年10月分出沙扒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撤公社称沙扒区,1987年2月撤区称沙扒镇。

民俗文化
文化
50年代建沙扒电影院。1987年沙扒有电影院2所,1156个座位;文化站1所,图书馆1间,个体书店3户,全镇藏书量达10万册;闭路电视转差台1座,可自播本镇节目。电台1座,有线广播覆盖率达95%。民间体育有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赛山歌、重阳节放风筝。镇内有老人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和6间歌舞厅,每逢节日举办诗歌、书画、篮球、象棋、拔河、猜谜语、交谊舞、卡拉OK等比赛和戏曲、文艺晚会。红树林酒吧。
姓氏
沙扒镇姓氏有:陈、马、邓、毛、王、白、冯、甘、卢、叶、司徒、布、关、观、江、刘、阮、孙、伍、许、朱、严、杜、何、李、利、麦、邱、沙、邵、宋、苏、汪、巫、吴、肖、杨、余、张、林、罗、欧、屈、郑、周、范、洪、���、柯、骆、项、姚、钟、 健、莫、陶、徐、崔、黄、梁、程、植、温、谢、曾、简、赖、雷、敖、谭、黎、潘、戴、姜76姓。

经历发展
简介
沙扒的优势资源在海,发展潜力也在海。海洋是沙扒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作为一个纯渔业镇,海洋渔业是沙扒的支柱产业,占全镇总产值的60%。海洋捕捞以深海机拖作业为主,围、刺、钓作业兼顾。全镇现有大小机动渔船360艘,60187匹马力。至2013年3月,全镇拥有雷达、卫星导航仪、彩色探鱼仪、劳兰C、短波单边带、超短波对讲机等先进助渔通讯导航设备470台。1993年至2003年平均渔货卸港量达4万吨以上,渔船回港卸货补给率达80%。

渔港建设
1994—2003年,全镇共投入渔港建设资金1220万元,建成渔业码头203米,护岸堤1698米,防浪堤1070米,拦沙堤653米,疏浚港池45万土方。至2013年3月,镇内有储油能力600吨/日油库2座,制冷车间6间,日产冰条150吨,自来水厂1座,日产净化水2000立方米,渔船修造厂1座,年造船能力2000吨,维修渔船机械车间3间,年维修能力3000吨。1993年被评为全国二级群众渔港。
沙扒鸿海紧靠沙扒渔港,该港口为全国著名重点渔港,渔业产量为全省渔港第一。

相关产业
海水养殖
1、网箱养殖。现有网箱养殖专业户38户,网箱总数1241个,共11169平方米,养殖品种主要有黄花、石斑、红古、火点、立鱼、青螺、鲈盾、头鲈等20多个品种,2001年交易总额约380万元。
2、滩涂养殖。文蛤场3个,总面积约12公顷,2003年总产值40万元。
3、青洲保护区。总面积10000亩,现用2000亩,主要品种有海胆、龙虾。
4、虾苗场4个。占地面积约10300平方米,苗种池109个,共1569平方米,育苗车间1741立方米,生产能力15000万尾/年。
水产品加工
至2013年3月,全镇拥有大小水产品加工企业24间,加工能力5100吨/年,年产值1500万元,主要品种有鱼糜、调味干品、鱼肉鱼糜、鱼丸、腌熏制品、干制品、海洋净鱼加工等30多个品种,全镇已逐渐形成大、中、小不同规模与高、中、低不同档次的水产品加工业格局。在储存、保鲜、加工、包装等技术方面有了改进,提高了水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水产市场
2003年,水产品批发市场使用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其中交易铺的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市场交易量51667吨,交易额达15500万元,与2000年同期比分别增3.4%和3.3%。2002年投入资金70多万元,兴建新的市场交易棚,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为该镇创造一个能全天候经营的交易场所,解除市场受天气影响的局限。

 

能力秀:http://www.wm23.cn/shaxiaoyou

沙小幽(2015-04-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