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民间武术发展史上,一些武林高手,精心探索,刻意苦练,独创一批绝招绝活。他们虽其貌不扬,名不见经传,但绝技超群、非一般人都能,在民间广为传颂,称誉甚高。这些民间的绝技,蕴藏在乡野,一般不传授,故失传较多,见之于文字记载更少。廉江《石城志》“方技篇”有载:清朝嘉庆年间,廉江良垌丹竹埆村人邹景孙(1820年生),“两手指如钢条”、“可跳高数丈”,“指可插入火砖墙,取砖出”。“手斩寺前大木,渐断之”,“不持寸铁也”。是目前发现湛江近代为数不多的绝技记载。
一、 穿羚箭
穿羚箭的羚箭用金属特制,有铜、铁、银、不锈钢各种。结构实心,上粗下细,尾部呈针状,遂溪黄略的穿羚箭(黄日荣/摄)长短不一,一般一米左右,农村年例,游神表演的一项绝技。表演者用羚箭穿过面颊,神志自如,让人们抬着游行,也有穿耳、穿舌者。羚箭拔出,均没有洞口和痕迹,令人惊叹。民间传说最长的羚箭,是解放前在调罗村表演的一支羚箭,表演者面部入箭,外露部分长达3米多,需三个人用叉顶着羚箭游行。
民间习俗,表演出游前,先将羚箭打磨清洗,然后恭敬放入庙宇封羚;取羚要郑重其事,香烛拜祭。表演者沐浴净身,有的还斋戒吃素三天。穿羚箭出游,不讲报酬,过去一般奖励花生油3斤,猪肉5斤作酬谢。湛江各地乡村都有穿羚箭活动,是每年年例游神的常见一项绝技。
二、 翻刺床
翻刺床的刺床有二种,一种用木板一块(长约二米,高一米)钉满铁钉,制成一块钉尖向上的钉床;一种用布或草蓆,上面铺满乡间野生的牛头簕和其他带硬刺的植物,形成一张刺床。表演者赤着上身,卧于刺床上翻滚,旁人敲锣打鼓呐喊助威。表演者有一定的武术功底,能用功运气,在刺床上任由滚动,安然无恙,不见流血和伤痕。湛江的东海、麻章、太平、遂溪、雷州等农村,每年的年例游神都有此项绝技表演。表演者壮年为多,也有老年者,麻章迈合村全国和(已故)60多岁尚表演滚刺床。
三、 踩火场
踩火场又叫走火炭、走火链、下火海,湛江市县区一些乡镇农村元宵期间深夜举行的一项民俗活动。活动有一套特定的仪式和程序,由道士与首事主持表演。先在空旷地或大操场,用当天砍下的新鲜木柴1000多公斤,架成堆,约高1米,宽2米,长3米。点火前,先道士念咒写好“雪符”,贴一张符在新制的犁头,又用盅子盖着“雪符”、“鸡头”与“铜钱”,放置于柴堆中间,道士绕柴堆念咒三圈,然后点火烧柴,再抬着神公绕柴堆快跑三圈,以助火势更旺。待柴堆燃烧成火炭时,道士派徒弟来试火,经三次试火后,即开始抱犁头,按规定的时辰,道士身披红色法袍,头緾红巾,脚穿拖鞋,肩上扛着一面灰旗,率领众弟子到村头神龛上香、迎神、跪拜,吹响牛角号出征。道士来到火场,全场一片欢腾。此时,火堆木料已燃尽,留下一地乌黑赤红火炭,各弟子绕着火堆狂奔数圈作开场白,道士则脱去法袍,大摇大摆地走到火堆,用工具从火炭中刨出冒烟烧得红软的铁犁头,用手锤打,在众目睽睽之下,熟练地用牙咬着犁头,昂首阔步,绕场而行,面不改色。道士身披一床薄棉毯,在火炭上灵巧地翻来滚去,旁人可闻到明显的毛毯烧焦臭味。接着下来,道士与众弟子一个接一个,在火炭上来回小跑,将炭火踢开,踢得火花四溅,满地硝烟,表演至高潮时,围观的群众高喊助威,气氛激昂热烈。有的乡村由8位只穿短内裤,裸露身体的男汉组成,4人抬着神公快速冲踩火场,反复6次之多非常壮观。与此同时,四周烟花升空,爆竹燃放,锣鼓齐鸣,宣告庆祝活动结束。乡民一齐涌到火场,铲回灰烬返家,倒在自家猪圈、后院或塘边。民间习俗,踩火场的炭灰,可让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庭富贵添丁。雷州、遂溪、麻章、东海等地农村,每年的元宵期间举行此项活动,形式相似,情节有所差异,都出于遣灾,保平安的目的。以雷州白沙镇瑚村、东岭、黎郭、太平镇的调浪、东岸等村最出名。
四、爬刀梯
爬刀梯民间又叫上刀山。用锋利的钢刀扎于两支木柱形成梯,名曰刀梯。梯高18米,36把钢刀,刀刃向上,级距约40厘米,组成梯级。刀的摆放有二种形式:一种是平放,一种是两刀交叉。梯的顶端用4条粗缆索拉紧捆扎在木桩或树干,使其直立。爬刀梯是个别农村元宵的重头戏。活动分祭梯、立梯、爬梯、收梯四个部分。爬梯前,村中进行大巡游,每户精选派人组成游行队伍,绕村而游。游行结束,三声震天炮铳响后,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宣布爬刀梯活动开始。6人一组,抬着神轿,绕着未竖立的梯架接力狂奔,你追我赶,十分壮观,历时半个小时。接着上香拜祭刀梯,一声令下,头人指挥众人同心合力,紧拉4条大绳索,在呼喝声中,徐徐将刀梯升起,场面十分宏伟。刀梯立稳,十多名身穿统一服饰悍强壮汉,如离弦之箭,飘然而上,争先恐后,飞快赤脚踏着钢刀,登上顶层,然后迅速下梯,再度攀登。围观群众,人山人海,不停喝彩,欢呼雷动。登梯者必须正确使用握力和运用气功,当手掌接触刀刃时,以指掌紧夹其刀,突出掌心不让割伤;其次爬梯速度要快,手脚只能瞬间停留在刃锋。表演完毕,个个出示手掌脚板,表明没有任何伤痕。最后,又在三声巨响炮声中,放下刀梯,降下帷幕。
爬刀梯源于古代先人除暴安良的传说。当时有位名叫张兴武的大将军,到淮南术山拜师,刻苦修练武功,为民除害。业成后,率兵攻打罗汉城鬼门关,但见城墙又高又厚,便令36名中将筑成人梯,由108名小将手持钢刀踏着人梯越入城内,斩除妖魔,百姓从此安宁。张兴武名扬广传,为民所敬。渐渐由人梯36个人演变成刀梯36把刀,爬刀梯也成了民俗的纪念活动。20世纪四十年代,雷州城郊的山柑村,每年元宵节还有此项活动,今只有麻章区太平镇麒麟村一直沿袭至今。
五、喷玻璃
据走访麻斜一些老农称,上世纪40年代,麻斜有一位张姓,外号叫朦眼猪的人,身怀一种绝技,能把玻璃放进口中嚼碎,然后发功,把玻璃喷出,如万箭齐发,威力甚大,无人敢近。斯人已故,又无文字记载,仅录待考。
六、汽车过腹
一种硬气功表演,发功运气让汽车碾过腹部。民国三十七年(1948)李元华曾组织精武团赴广州、香港表演徒手汽车过腹,极具一流水平,轰动省港,并停留作多场表演,后巡回在港九、元朗、上水、大埔等地表演达半年之久,广受欢迎。李元华今湛江市第七中学退休教师。原湛江市武术协会主席谢广兴,年青时,也表演过汽车过腹硬气功。
七、翻千秋
每年春节直至元宵,雷州、吴川一带民众,有自发在街头巷尾装置千秋,任人自由摆荡习俗。一般荡千秋的设置不大严格,以牢固、安全,能转动自如为基础,具体尺寸不限。翻千秋装置则十分讲究,要用坚韧的木材作柱,高3.2米。柱中另用两条小木柱及上端半弓形(形如牛轭)的木条和下端一块横木板,组成框架,内高1.4米、内宽30公分左右。人站在木板上距离地面约1.3米,双手抓住两条小木柱进行翻转运动。吴川人马绍基打360度翻秋,能一连翻360多个,神志自如,被群众誉为翻千秋高手,称为一绝。
八、穿刀洞过火圈
所谓刀洞是用八角形的木框架一个,内向插入8或16把锋利尖刀,中间形成一个仅能横卧过身略有松动的刀洞。火圈则是燃烧铁圈上挂满沾有酒精的棉纱,由火焰形成火圈,中间有一个也是仅能横卧过身略有松动的间隙。两者相距约40公分,固定在八仙台上。表演者赤膊上阵,选择好起跑点后,运气发功,飞步跳跃穿过刀洞火圈,皮肤没受任何损伤。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湛江市霞山有位姓詹、外号“功夫佬”的小贩,早年曾在武馆习武,练得一身好功夫,并身怀穿刀洞过火圈绝招,常在一些庆祝活动表演,霞山很多人都看过他身手不凡的绝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