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正在由贫中营养状态向富营养化过渡,主要污染物有总悬浮物、耗氧物质、氮、磷、挥发性酸、硫化物等;年均水温16.9℃;原有土著鱼类20种,外来11种,从鱼类优势种群的变化情况看,从50年代至今,大致经历了3次演替过程,50年代,鱼类区系组成保持土著鱼类结构特点,以大理裂腹鱼、大理鲤、祀麓鲤、大眼鲤、再海四须鲃、油四须鲃等为主,年捕捞量750~1500吨,70年代末,鱼类优势种群变成克氏吻瑕虎鱼、麦穗鱼、史氏黄坳和兴凯刺鳑鮍,80年代,鱼类优势种变成鲫鱼,其产量占洱海总渔获量的70%左右,土著鱼类产量急剧减少。
洱海有弓鱼(大理洱海裂腹鱼)、鲫鱼、洱海土著鲤鱼(大头鲤,洱海春鲤,大理鲤等9种)引进品种银鱼,虾,螺蛳贝壳等等,其中弓鱼最为有名,当地有鱼魁之称,由于西洱河电站断了洄游繁殖路线,导致弓鱼到二十一世纪时就已绝种。湖产海菜是白族人民喜爱的传统菜。
洱海形似人耳,南北长,东西窄;当洱海水位1966米时(85高程)南北长42.0千米,东西宽最大8.8千米,最小3.05千米,最大水深21.50米,平均水深10.8米,湖面面积252.91平方千米,蓄水量27.94亿立方米;底质为粉沙和粘土;在入湖河口附近滨岸水域内主要是泥沙和大部淤积,深水区淤积的沉积物多为砂壤和带腐殖质的褐色粘土;入湖河溪大小共117条,北面主要为弥苜河、罗时江、永安江,西部汇有苍山十八溪水、南纳波罗江,东有海潮河、凤尾箐、玉龙河等小溪水汇入,出湖河流仅有西洱河。
洱海海岸线长30公里,曾是北通东西两湖,南达大理、下关的船运码头,沿湖居民多以渔、航为生。历史上最高水位1976.098米(海防高程),最枯水位1973.28米。1969年起,随着西洱河水电的开发,规划最低水位1969米,实际降至1970.66米,降低3.34米。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生态失调问题:岸边再造,已建泵站悬空失效,鱼类资源骤减,井水干涸。
洱海地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7℃,最高气温为34℃,最低气温为-2.3℃,湖水不结冰。年平均降水量1000~1200毫米。湖面除接受大气降水外,主要靠河流补给,从北面入湖的河流有弥苴河、罗莳河、永安河;从南面入湖的有波罗河;西面有苍山十八溪入湖。湖水平均深度15米,最深21米。湖水在下关经西洱河向西南流入漾濞江,再转南注入澜沧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