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水绕长安(1)——渭河

家乡区县: 西安未央区

  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fēng)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上林赋》)。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它们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属黄河水系。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著名的辞赋《上林赋》中写道“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了汉代上林苑的巨丽之美,以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描述。 八水之中,渭河汇入黄河,而其他七水原本各自直接汇入渭河。然而由于时代变迁,浐河成为了灞河的支流;滈河成为潏河的支流,潏河与沣河的交汇。

  今天开始,我将带领大家一起领略长安八水的过去与现在。

  首先,我们来一起感受一下渭河风光。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于陕西潼关注入黄河。全长818公里,流域总面积13476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02亿立方米。渭河绕西安之北。
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黄帝与炎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经过史学家考证,姬水和姜水都位于渭河流域一带,姜水位于宝鸡,姬水则是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两河均是渭河的支流。

  因此,不管怎样���辕黄帝和神农炎帝都是起源于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在甘肃省定西市境内,发源于定西市渭源县西南海拔3495米的鸟鼠山北侧,源头高程1383米[1] ,干流由西向东流经渭源县、陇西县后,于鸭儿峡注入天水。主要支流有秦祁河、大咸河、散渡河、义陇河等。境内集水面积10241.78平方千米,占渭河总面积134767平方千米的7.6%,年输沙量5044万吨,境内侵蚀模数5100吨评方千米。

 在天水市境内,渭河干流流经武山县、甘谷县和麦积区两县一区,全长270公里,[3] 沿河接纳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芦河、藉河、牛头河。
  渭河干流在陕境内,流长502.4公里,流域面积67108平方公里,占陕境黄河流域总面积的50%。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03.7亿立方米,其中陕境产流62.66亿立方米;每年输入黄河泥沙达5.8亿多吨,约占黄河泥沙总量的1/3。

 渭河干流从天水出甘肃省,东流至天水与宝鸡接壤,经宝鸡市的陈仓、渭滨、金台、岐山、眉县、扶风,咸阳市的杨陵、武功、兴平、秦都、渭城,西安市的周至、户县、长安、未央、灞桥、高陵、临潼,渭南市的临渭、大荔、华县、华阴等22个县(市、区),至潼关的港口入黄。
陕境渭河流域右岸南山支流较多,从西到东有清姜河、清水河、伐鱼河、石头河、西汤峪、黑河、涝峪河、新河、沣河、皂河、灞河、零河、湭河、赤水河、遇仙河、罗纹河、罗敷河等,大都水清、源短、流急,较长的黑河125公里,灞河104公里,其余皆不足百公里。左岸为黄土阶地原区,支流稀少,从西向东有通关河、小水河、金陵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等,大多水量相对较小而含沙量很大,流长在百公里以上。

  渭河多年平均径流量75.7亿立方米,陕西境内为53.8亿立方米。径流地区分布不均,总的趋势是自南而北减小,秦岭、关山区高,原区、谷地区低;西部大于东部,中游比下游径流丰富。秦岭北坡的径流模数较高,为9~15公升/秒·平方公里,而黄土原区的径流模数只有0.8~2.2公升/秒·平方公里,仅千河径流模数较高,千阳站为4.66公升/秒·平方公里。渭河干流的径流模数为2.5~3.7公升/秒·平方公里,其中魏家堡、咸阳站较高,是由于支流加入造成。
从径流深等值线图上可清楚地看到,秦岭北坡的径流深随山地高程升高而增加,由低于100毫米到高于600毫米,最高中心在太白山及南五台山。渭河冲积平原十分平坦,水利化程度很高,属于低产流区。

  历史上,渭河航运也曾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周秦时渭河航运已经开始,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大旱灾向秦国求救,秦国给晋国支援了大批粮食,“以船漕东转,自雍(今凤翔县南)相望至绛”,水运路线沿渭河顺流而下,溯黄河、汾水而上,直到晋国都城绛(今侯马市),说明渭河中下游水量较多,有航运之利。汉、唐王朝定都长安,每年需通过渭河运输数十万石,乃至数百石粮食到长安,渭河上粮船终绎不绝,能载重六七百石,战争年代的军船更是往来不断。例如,刘裕伐后秦之战,王镇恶就率领水军,乘蒙冲小舰溯渭而上,至渭桥登陆,一举攻克长安。唐代末年迁都洛阳,渭河水运衰退,大约到清代中叶以后,渭河已基本不能行船,只在夏、秋雨多水大的时候,仅有小木船在下游的某些河段上通行,可见渭河的水量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渭河流域的水利事业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除了前已论述的龙首渠、郑白渠外,较大的古代水利工程还有成国渠、漕渠等。

  成国渠,修建于公元233年,从眉县杜家村附近引渭水向东流,过漆水河至今兴平县境入蒙茏渠,它是渭惠渠的前身。灌溉今眉县、扶风、武功、兴平、咸阳一带70万亩田地。该渠修于汉武帝时期,后来失修淤废。三国时魏卫臻又重新整修,向西延长近150公里,同时自兴平开渠东行,至泾渭交汇处以西注入渭水,使成国渠向东又延伸了50多公里。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在成国渠筑堰,建六斗门。唐代又进一步发展,咸通十三年(872年),又汇集了苇谷、莫谷、香谷、武安四水,增加了水源,灌溉武功、兴平、咸阳、高陵等县2万余顷土地,其效益可与泾白渠相当,称为渭白渠。唐以后成国渠始终延续,其利不断。

漕渠,公元前129年开挖,是关中古代的人工运河。汉武帝时,为把黄河下游出产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长安,供京城的需要而修筑。渠道从长安城西南昆明池起,东北流经今临潼、渭南、华县、华阴至潼关,直通黄河,长150余公里,沿途接纳浐、灞、沋、赤水等河流,水量充足,航运便利,成为当时重要的运输线,而且可灌溉漕渠两岸1万多顷农田。

到解放时,除洛惠渠、泾惠渠外,关中地区的主要灌溉工程有:
渭惠渠,1935~1937年修,自眉县引渭河水向东灌溉武功、兴平、咸阳等狭长地带的60万亩土地;
梅惠渠,1936~1939年修,自眉县斜峪关引石头河水,灌溉歧山、眉县斜峪关引石头河水,灌溉歧山、眉县9万亩田地;
黑惠渠,1938~1942年修,自周至县黑峪口引黑河水灌溉周至县8万亩农田;
沣惠渠,1941~1947年修,引沣河水,灌溉沣、渭三角地带4万亩农田;
涝惠渠,1943~1947年修,灌溉户县境人沣河两岸2万亩农田。

  据统计,到20世纪末,关中地区设施面积万亩以上的灌区有108个,有效灌溉面积在万亩以上的有88个,其中1万~10万亩的灌区有78个;10万~30万亩的中型灌区有羊毛湾水库灌区、沣惠渠灌区、梅惠渠灌区、石川河灌区及黑惠渠等五个灌区。面积在5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有:泾惠灌区、宝鸡峡灌区、洛惠渠灌区、交口抽渭灌区及冯家山水库灌区等五大灌区,它们均分布在渭河北岸,自西而东连成一片。泾惠渠、洛惠渠前已论述,其余三大灌区介绍如下:

  宝鸡峡灌区,分塬上灌区和塬下灌区两部分。塬下灌于区即原渭惠渠灌区,于1935年开工修建,1938年正式投入灌溉,1949年仅灌农田27万亩。建国后整修扩展,灌溉面积为57万亩。1958年修建了渭高抽工程,灌溉面积发展到53万亩。塬上灌区于1956年修建,1962年停工,1968年1月复工,1971年竣工通水。塬上与塬下两灌区于1975年4月合并,统称宝鸡峡引渭灌区。
塬上引水枢纽工程,在宝鸡市西11公里处,即从林家村渭河峡谷口筑坎设闸,拦河引水。总干渠设计引水流量为50立米/秒,校核流量60立方米/秒。总干渠长170.2公里,沿渭河北岸黄土塬坡蜿蜒东行至眉县上塬,此段长98公里,称为塬边渠道。渠道从常兴上塬后,跨越水、信仪沟、漆水河、大北沟、南沟至乾县坛子坊,分东西两干渠,东干渠长26.3公里,西干渠长18.5公里,均延伸到泔河畔上,可控制191万亩面积。

 塬下引水枢纽工程,从眉县魏家堡筑坎设闸,拦河引水,总干渠设计引水流量45立方米/秒,可加大55立方米/秒。总干渠全长17公里,到扶风的孝母村,分南北两干渠,南干渠长67公里,至咸阳市西郊入渭河,北干渠长105.4公里,至泾阳狼沟入泾河,可挖制109万亩面积。
宝鸡峡引渭工程,是关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工程,灌溉咸阳市、宝鸡市和金台、宝鸡、岐山、眉县、扶风、杨陵、武功、兴平、秦都、乾县、礼泉、泾阳、高陵等十三个县区的300万亩土地。其中自流灌溉214万亩,抽水灌溉86万亩(包括群众抽灌26万亩,水库周围抽灌10万亩)。全灌区有总干渠二条,干渠4条,支渠和支分渠68条,斗渠1643条,有渠库结合工程——水库5座,总库容1.9亿立方米;有陂塘756座,总蓄水能力3032万立方米;机电井11000多眼,已初步形成引、蓄、提相结合的水利灌溉网,从根本上改变了千古旱原的自然面貌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使渭北旱原成为陕西粮棉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交口抽渭灌区,是1960~1970年分两期建成的一个大型电力抽水灌区。1984年1月,把原来的东方红灌区改为此名称。渠首在临潼县油槐乡西楼子附近,由渭河北岸抽水。全灌区共有28处抽水站,分八级抽水,平均净扬程35.2米,最高累计净扬程86米。干渠5条,支渠31条。灌溉渭南、临潼、蒲城、富平、大荔等5县的126.08万亩田地。排水干沟4条,支沟38条,控制面积79.8万亩。
冯家山水库灌区,于1970年7月开工,1975年完成第一期工程,1979年底全部竣工。它是一座以蓄水灌溉为主,兼作防洪、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枢纽工程在千河下游宝鸡县桥镇冯家村下,筑坎拦河蓄水,坎高73米,总库容3.89亿立方米,其中有效库容2.86亿立方米。修渠引水灌溉,设计引水能力36立方米/秒,加大引水流量为47立方米/秒。总干渠长39.1公里。北干渠长50.8公里,南干渠全长27.8公里,均由混凝土衬砌。东灌区共有支渠29条,斗渠28条,西灌渠长2.25公里。渠库结合工程6座,总库容2133.5万立方米。灌溉宝鸡、凤翔、岐山、扶风、眉县、永寿、乾县等7县136万亩土地。灌区以千河为界,分东、西两灌区,东灌区有121万亩土地,西灌区仅有15万亩土地。自流灌溉面积65.33万亩,约占灌渠面积的一半。

糖宝妮妮(2015-04-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