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礁慈济宫位于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村,面临九龙江,背靠文圃山。祀奉保生大帝、北宋名医吴夲。白礁村前滔滔九龙江水融注入海,潮起潮落渐成5条港叉,成为白礁渔舟出入港道。吴真人童年,随父吴通出入港道讨小海捉鱼,后人就把这港道叫“大道公港”。由于这5条港叉日日夜夜潮汐起落,潮涨一片汪洋,潮落好似5条龙须,后人就把这片海滩称为“龙须湾”。南宋景祐丙子(1036年)吴真人升天,白礁父老乡亲缅怀吴真人,筹资在真人生前修炼处建庵,雕塑吴真人像而祀之,私溢他为“医灵真人”,因庵前是“龙须湾”,故取庵名为“龙湫庵”(今祖宫正殿处)前身。龙湫庵,始建于宋景祐年间(1036年)。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敬重民间医生吴夲的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诏在其出生地泉州府同安县明盛乡积善里白礁村(今属漳州台商投资区)肇立“医灵神祠”、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扩为二进庙宇。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赐庙名曰“慈济”。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诏改慈济庙为慈济宫。清嘉庆年间增建前殿,成为三进宫殿式建筑,占地1609.5平方米。宫庙坐北朝南,自南至北依次为前殿、大井、献台、正殿、天井、后殿。前殿为二层楼阁式,单檐歇山顶,上覆红色板瓦和筒瓦;底层辟5个大门,门廊有蟠龙石柱6根,门前有紫色石狮1对;两侧有悬山顶厢房各三间。二楼两侧分置大钟大鼓。天井有上下双重须弥座构成的石砌献台,镌飞天乐伎,双狮戏球浮雕,献台上置蹲踞状石狮,称“国母狮”,右前肢上举握一吴夲方印,均为宋代雕刻。台前有龙泉井。正殿,为重檐歇山顶,红色筒瓦单层宫殿式结构,台基比前殿高2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正中为如意藻井,共出五挑,次间用平棊,有傲昂象鼻状,后殿更高于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有小天井,两侧有钟鼓楼,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整座宫殿建筑集宋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有“闽南故宫”美称。
慈济祖宫
前殿门廊六根蟠龙石柱,是清嘉庆二十一年重修时台湾同胞献置。正殿门廊四根朝天蟠龙石柱系宋代建宫遗留下来之建筑物。还有两根方形石柱,上刻竹叶体笔迹对联,联曰:"慈心施妙法,济众益良方"、"保我德无量,生民泽利长",系先贤所书,笔迹不凡,意味深远。
白礁慈济祖宫建筑布局奇特,造型雄伟。在垂檐复宇、翼角翠飞之间名人题词和历史故事、山水禽兽花木为题材的石刻、木雕、壁画、剪粘等艺术作品星罗棋布,均属上乘佳作,形成一座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艺术宝库,被誉为"闽南故宫"。
白礁慈济祖宫是闽南人文景观的精华,是台湾与大陆血脉相连的见证。明永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闽南沿海渡海收复台湾,部分忠贞军特地从"白礁慈济祖官"迎请保生大帝神像,作为保护神随军东渡,于农历三月十一日在台湾台南学甲镇头前寮将军溪安全登陆。
以后部分忠贞军在此定居,并建"学甲慈济宫"奉祝"保生大帝"神像。三百多年来,每年的三月十一日,台湾各地保生大帝庙宫都要聚集学甲慈济宫,举行规模盛大的"上白礁"竭祖祭典活动。如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台湾各地善信到白礁慈济祖宫竭祖进香。
白礁慈济祖宫建宫八百多年来,历经数次重大重修,全依海内外善信鼎立资助,均有勒石纪念。
一九八九年来,蒙龙海市有关部门重视支持协调(原属龙海市管辖),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会长周大围大德组织发动筹募人民币壹佰二十多万元和黄金箔三十五万张投入祖宫大修,兼蓄历代艺术精髓,又利用现代科学手段,至此,白礁慈济祖宫更加金碧辉煌。
近几年来,白礁慈济祖宫已成为漳州台商投资区旅游胜地,海内外朝圣的信徒和游客络绎不绝。
白礁慈济宫位于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村,是奉祀闽台医神保生大帝的祖宫。自南宋绍兴二十年
(1150)肇建以来,白礁慈济宫便以其宏敞巍峨的皇宫式建筑规模、古色古香的艺术格调,以及常年旺盛的香火供奉,被誉称为闽南“故宫”。今天的白礁慈济宫为一座五门三进皇宫式建筑。殿宇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两边为文武朝房,共开五门。正中大门上边,高悬“慈济祖宫”横匾,笔势雄浑有力,为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神韵之作。殿前走廊立有数根方形石柱,石柱上镌刻两幅亦文亦画的竹叶联,立意新颖且惟妙惟肖,其联曰:“慈心施妙法,济众益良方”;“保我德无量,生民泽利长”。前殿二楼,中间辟为会议室,两边各悬挂有巨钟及巨鼓,钟鼓形制古朴,叩之锵然有声。 中殿与前殿之间有天井隔开,一来出于采光的考虑,二来也可增加宫庙的景趣。天井中有一眼水井,这是当年慈济宫扩建时,保生大帝涌泉以饮病者的遗迹。天井正中还立着一只手握印鉴、颇显匠心的石狮,称为“国母狮”。据说当年保生大帝化做道士,入宫医愈文皇后的乳疾后,文皇后感念神恩,特命能工巧匠雕塑一只握有保生大帝印章的石狮,派人由京城专程送至白礁慈济宫。在石狮与正殿之间,是一块四方形的献台,台椽四周镂有生动活泼的“飞天仙女”、“狮子戏球”浮雕。献台是各地同祀宫庙到祖宫进香时,奉献各种祭品的场所。步入中殿,两边丹墀,俱用光石铺成,既端庄大方,又显得明亮可鉴。中殿顶盖为蜘蛛结网式的木拱结构,不仅美观精致,而且有着独到的防震功能。在漳州、泉州湾外海以及东山岛的地震中,慈济宫的正殿均因殿顶的蜘蛛藻井结构而安然无恙,这不能不说是建筑史的一个奇迹。正殿保生大帝神像前祭桌的正中摆放着一个铜质香炉,这是保生大帝生前采药炼丹用过的香炉,距今已有千年之久。
慈济宫的后殿与山石相连,右侧兀立着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雕有一笔力苍猷的“寿”字。后殿外面,现已辟为—环境幽雅、景色宜人的花园,前来进香、观光的人们可以在此小憩。慈济宫的外围,据说在宋时曾筑有一条周长三里的石城,东、南、西、北向各开—城门。今天石城虽已不见,但细细寻觅之下,仍可隐约发现旧时的城基。在慈济宫门前,还立着一块文字剥蚀、漶漫不清的碑记,只有碑头的“礁城记”三字仍约略可辨。白礁民间还流传着“有了皇宫帝殿,自有皇城”的耳熟能详的说法。这些都说明当时慈济宫周围确实有过石城。传说清顺治间,郑成功于海澄一带率军抵抗清军南下,为修战垒,特意派军队到白礁,把石城拆回去增筑海澄。据说郑成功曾在保生大帝像前许誓,一旦驱逐清虏,便回来给慈济宫补筑石城。谁知郑成功东渡台湾后,战事不利,未能实现宏愿,慈济宫外的石城也就一直没有再筑起来。南靖龙山保生大帝
白礁慈济宫正殿中主祀保生大帝。保生大帝神像光彩奕奕,头戴金冠,身披龙袍,脚蹬龙履,蓄有短须,两眼炯炯有神地直视前方。保生大帝两边陪祀东、西圣侯,东、西圣侯即宋高宗在绍兴二十年(1150)敕庙白礁时,奉命入闽监督施工的官员。正殿两侧则配祀邓天君、连圣者、刘海王、孔舍人等三十六神将。这些神像姿态各异,有的手执铁斧,有的嗤牙咧嘴,有的道貌岸然,皆为雕刻者匠心独运的作品。后殿奉祀圣父吴通协成元君与圣母黄氏玉华大仙,圣父母像前的一尊神像,据民间信徒认为,是保生大帝的兄弟。圣父母龛前的供桌上,从左到右排列着八尊小神像,依次为《封神榜》故事中的雷震子、托塔李天王、哪吒等。圣父母神龛左边,祀有千手观音、善才、龙女与韦陀等神像。再靠左些的神龛,合祀有王公、大妈婆与大使哥。圣父母的右边,奉祀专管小孩的注生娘娘。再右边是与山体连接的“寿”字大石。此外,后殿左壁下还祀有白礁王姓的祖神开闽王王审知,右壁下陪祀护国公。据说护国公专管牲畜,欲求六畜兴旺的信徒往往到此神前祭拜。
白礁慈济宫的中殿四壁,以及宫楼上两侧边壁,绘满了精美的壁画。在各地信徒的踊跃捐输下,大多损幅已重新描摹一新。壁画的内容形式多样,有历史上的著名故事,如《三国演义》、《封神榜》等,还有著名的典故,如郭子仪拜仙山、郑成功收复台湾、花木兰刻木思亲、岳母刺字、薛仁贵救驾、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戚继光平定倭寇等。壁画中最大部分的题材,则是根据慈济宫主祀保生大帝的客观事实,把保生大帝生前往后的事迹、历代的显灵与王朝的敕封等传说,绘成连环图画,展示给前来进香观光的信徒与游客。保生大帝一生悬壶济世,无私地帮助贫苦民众,成神后也屡以家乡邦国为念,多次显灵救助家乡父老与励精图治的王朝君主。因此,这些壁画内容,既可以让那些不了解保生大帝信仰的人们增加视野、开拓知识面,而且对人们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也可以起到一种引导的作用。正殿后壁绘有一幅巨大的“四顾眼菩萨”,无论游客站在这幅画的任一角度与方向,都会明显感觉到菩萨的眼光正在慈祥地注视着你。这幅巨画也可说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瑰宝。
此外,白礁慈济宫的楹梁石柱上,还镂有相当数量的浮雕。浮雕内容既有雕饰精美的山水、花木、虫鱼、鸟兽等,也有一些图片的内容取材自历史典故,如长廊正面的“王详守抱丹奈树”、“蔡襄营造洛阳桥”等。慈济宫屋顶上装饰的飞檐翘楚、丹凤琉璃等,也无一不是能工巧匠的运斤之作。可以说,走进慈济宫,就仿佛进入了一座极具历史价值的艺术宝库。 作为闽台保生大帝信仰的祖宫,白礁慈济宫的香火极为旺盛,常年沉浸在香火烟雾的氤氲之中。对于在台湾拥有三百多间分灵宫庙的白礁慈济宫而言,它还起到了活跃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两岸关系改善的桥梁作用,于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