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梅城

家乡区县: 浙江省建德市

梅花城,简称梅城,原是睦州 严州府城的雅称 1938年,才作为建德县城的正式地名确定下来
关于梅花城的来历有种种说法,最流行的当推民国 建德县志 上的一段叙述: 建德城即严州城,俗称梅花城,以临江一段雉堞半作梅花形故也
       梅城的城墙最后一次重建于明初,为朱元璋妹夫李文忠所建。至于雉堞为什么做成梅花形,一直没有一个一致的说法,据民国县志记载,这是因为宋代有三个皇帝在未登基前都曾经领过严州的地方官职务,严州被认为是潜龙所在地,其制故与南京北京同 ,所以这一带有“天下梅花两朵半”的俗谚。但是县志主编王韧认为,今之南北两京并无作梅花堞者,所以还是不能作为依据,而且雉堞的形式也不一定就是衡量政治级别的标准。著名学者戴不凡先生则力主,仿南北二京说,他在《梅城漫话》一文写道:跑过不少国内古代名城,留心观察过,雉堞成梅花形的,除南京、北京外,我所亲眼见的,的确只有建德这半座,缺正北及东北角。戴不凡还根据民间传说故事,认为梅花形雉堞是为明代皇帝的一个宠妃而建的,这个宠妃是严州人,她向皇帝要求建造梅花城,后来,她不辛短命死矣,所以只造了一半云云。
        一种说法认为梅城是为了纪念汉代高士梅福而命名的
        相传严子陵是梅福之婿,梅严两人都以节操高尚闻名于世 严州就是为了纪念严子陵在此隐居而得名的 元方道睿 思台文集 序: 吾郡山水闻天下,以严名州,子陵高节故也 民间有严子陵造梅花城的传说 为了纪念梅严两人,所以严州城又名梅花城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因为建德特有的梅花“建德山梅”而得名。建德山梅生长在高山之上,冷坞之中,不畏寒湿,花开五瓣,花朵洁白而芬芳,盛开于春未夏初,这在梅花中是很独特的
        梅城历史悠久,作为州府也有12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更增添了梅城的魅力,也吸引了许多人试图解开梅花城的由来之谜。
       梅城不仅自然风光非常优美,人文景观也很丰富。或景色或名人,各种媒体也多有记载。梅城处处有故事,比如:孙韶、少康大师、商骆,还有如为民求雨而中暑身亡的王光鼎和王公寺、范仲淹和思范坊、陆游三代和严州的情结、知事张良楷和建德的造林、江司谏-江公望和江家塘、俞夔兄弟的兄弟进士坊和重修南北峰塔。戴不凡和家乡梅城等等、举不胜举。我只在这凑凑热闹,将人和景连起来聊几个。
        孙韶和建德候坊 梅城城南叫“南周庙口”的地方,树着一个“建德候”坊,它与古城墙遥相对立。这坊高9.4米,阔为8.5米,重有60吨,造价10.8万元。这是梅城镇人民为纪念“建德候-孙韶”而在1993年建造的。
       孙韶(148-241),字公礼,本姓俞,三国时代梅城人。善用兵,深得孙策欣赏,收为义子,赐从王姓改姓孙。魏黄初年,孙权为吴王时,升迁为扬威将军,封建德候。吴黄武八年,任镇北将军。韶任边将十余年,边防安稳,军威大振。赤乌四年(公元241年)卒。后代世居梅城。
坊底四只石狮,威风凛凛,栩栩如生,人们走过总是情不自禁地用手去抚摸它,也许是用此方法纪念建德候的功绩吧。看,石狮身上已是澄亮澄亮了。
六合古井和吴国太 梅城的石板井头南端,有一口古井,整个井身是用石板砌成六角形的。很深,水也很清。据说是东汉未年丹阳太守吴景,家住梅城时所建,吴景之姐嫁给孙坚,是孙策孙权的母亲,世称吴国太。此井距今至少也有1800余年啦。后人在井圈上刻了“六合古井”四个字。民间还另有其他版本的传说,说是孙权外婆家的井,当时其外婆嫁到梅城时,为了显示娘家富有,水也不吃夫家的,才挖了此井。不管何种说法,井是有头两千年,是有来头的,必无疑了。现在此井仍完好无损,水质仍是清清的,百姓照常在使用。
玉泉寺与少康大师 乌龙山上南麓的玉泉寺(俗称石佛坳),寺旁有泉,冬夏不竭,而得名。古寺掩映在松林之中,环境清幽。站在寺门南望,但见山峦起伏,像是莲花开瓣,南北双塔高耸其间,犹如亭亭玉立之莲蓬。庙内有一奇石,人称之为息石,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49年前后),净宗五祖少康大师在此建道场,并将边上的一块谓“息石”的岩石雕凿成一尊“阿弥陀佛”石像,此石据说不是产自乌龙山上的,它与周围山上的岩石色泽不一样,凡人烧香拜佛后,常有到石边靠靠、贴贴,说是能祛病消灾的。“息石”是玉泉寺镇寺之宝。由于少康大师不遗余力地弘扬净土佛法,使其迅速传播,名师辈出,直至如今风行海内外;净宗由洛阳南传入浙,然后传往日本,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少康大师纂《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还被收入《大藏经》,成为研究净土佛教的重要文献。

        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的农历十月初三日,少康大师在此园寂,年届69岁。距今已有1200余年;玉泉寺现建有大雄宝殿、放生池、天王殿、弥陀殿、观音阁等,香火也日见旺盛,也成为一处佛教朝山、游览和观光之胜地。是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对外开放的重点寺院之一。
三元坊、落元里、商骆 明朝宰相商骆出生在梅城,自小在文庙读书。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乡试中考中解元,正统十年(1445年)在会试中考中会元,同年又在殿试中考中状元。在历史上象他这样连中三元的是绝无仅有的,为此在成化十四年(1478年)在府衙所在地梅城建了一座叫“三元坊”的石牌坊以示纪念。这段路也就叫“三元坊”了。用“三元坊”作地名,在浙江有三处,一是商骆老家淳安,一是省城杭州,再就是府衙所在地梅城了。商骆的出生地也在梅城,人们叫“落元里”,也就是如今梅城水门路45号附近叫“梨园”的地方。龙山村的人都知道。
《聊斋志异》与明桂、青柯亭 蒲松龄的文学名著《聊斋志异》许多人都知道,它的最早刻本“青柯亭本”就是蒲松龄的山东老乡赵起杲, 1766年也就是清乾隆三十年,任严州知府时,在府衙内的青柯亭里为蒲松龄的遗作《聊斋志异》校订、刻板、印行的。世称“青柯亭本”。青柯亭边有二棵桂花树,一棵开白花,一棵开黄花,人们称为“金桂、银桂”,相传是明代所植,至今已有四百余年。仲秋时分,花团锦簇,浓香馥郁,就好象蒲翁书中的故事所描写一样。

南笙(2015-04-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