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黄粑

家乡区县: 贵州省湄潭县

相关传说

黄粑的起源,还有一个难以考证的小故事。时间一直追溯到三国时期,那时的贵州,还被称作夜郎。据说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当时正率兵平定孟获,在夜郎国与那黔中洞主作战。一日,蜀军正埋锅造饭,突然探子来报,说有蛮军临阵。诸葛亮一听,于是下令出战,没几下,便打退了黔国洞主的人马。也不知这诸葛军师是何用意,你说胜了就胜了吧,可他既不顾穷寇莫追的忌讳,也不顾这帮军士的饭还没吃,下令大军乘势穷追蛮军上百余里。这一追倒也没什么,可就急坏了这军中的火头军了,久等部队不归,可这煮着的豆汁儿和米饭不能浪费呀,本来就没带多少粮草,怎么办呢?诸葛军师一看这情形,只好命将士兵把未用的豆汁儿与米饭掺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内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馊。等大捷而归的士兵回营,这被豆汁儿掺和过的米饭已足足蒸煮近两日,又累又饿的士兵们急忙分食,谁料这米饭已成另一番模样,不但色泽黄润,而且味道甘甜香软,吃起来更有一番滋味,士兵们还以为是军师用来犒劳他们的美味,三下两下便让几甑佳馔见了底。碰巧劳军当地百姓遇到,见此物如此美味,也仿此手法制作,一千多年的世世代代延续下来,这不,蜀南便又多了这么一道美味———黄粑

起源发展

最早黄粑诞生于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县南白镇,古时沿途人烟稀少,食品需要自带。遵义人就自制了黄粑。这就是黄粑的前身。

制作过程

黄粑的原料的确就像小故事中说的那样,极其简单,主要是粘米、糯米和红糖。但是其制作相当繁杂,耗时也颇长。

主要配料:优质糯米、大米、红糖或白糖、良姜叶。

做法一:

1.先将一部分洗净的大米与糯米打制成混合的米浆。

2.将剩下的糯米洗净,放入传统的木甑中蒸煮到七八成熟。

3.将打制好的米浆与蒸好的糯米饭倒入大木盆中再行混合,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少量的红糖或白糖。

4.待米浆中的水分被糯米饭完全吸收,便可将糯米饭搓打成一个个大饭团了,并摔打成型。

5.用洗净晾干的良姜叶将成型的糯米饭团依次捆扎好,然后便可全部盛入大木甑中加火蒸煮了。

做法二:

将糯米、大米淘洗干净

入清水中泡透后,磨成米浆汁,装入白布口袋中吊干水分;

将吊浆粉倒在案板上搓散,揉匀,分成小坨,入笼蒸熟;

红糖切碎加入蒸熟的玉米粉团内反复揉匀,再搓成长条;

冷后切成厚1厘米的片即可

食时锅置微火上,用菜油刷锅将黄粑片入锅烙成二面黄,起锅入盘。

食用方法:刚蒸熟的黄粑香气扑鼻,可直接食用; 冷却后,可切片油煎,或放入醮糟水内煮沸食用,别有一番风味。

以遵义黄粑为例,先将洗净的粘米与糯米打制成混合的米浆,再将糯米洗净,放入传统的木甑中蒸煮到七八成熟。然后将打制好的米浆与蒸好的糯米饭倒入大木盆中再行混合,其间还可加入少量的红糖。在大木盆中几经搅拌,待米浆中的水分被糯米饭完全吸收,便可将糯米饭搓打成一个个雪白的大饭团了。紧接着,便用清洗并煮制好的老笋壳叶或大竹叶将糯米饭团依次捆扎好,然后便可全部盛入大木甑中加火蒸煮了。

2黄粑特点编辑

因为蒸制好的黄粑色泽红亮且味甜,所以一直让人误以为黄粑中加入了大量的红糖以着色调味,其实不然,黄粑的黄润与香甜,完全就赖这漫长蒸煮。糯米饭,在密闭的木甑中经过长时间的蒸煮和发酵,分解出大量的糖分,而糯米饭的色泽也由白变黄,同时也越发的香糯,黄粑也由此而得名,而这也是黄粑的最大特点——本色本味,包味皆由己出。本色本味是食的境界,也是做人的境界,这么看来,黄粑也算颇富性情的一道美食。

经过漫长的20个小时,黄粑出锅了,香气透过湿热的竹叶蒸腾而出。趁热剥去竹叶,黄润晶莹的黄粑跃然眼前,糯香、甜香、竹香扑入口鼻又沁入心田,让人垂涎欲滴,食欲大开。

3特名小吃编辑

“黄粑”是黔川地区有数百年历史的传统小吃,被四川省泸州市政府评为“名小吃”,自贡市名优特产。它源于农村、城市家庭制作形成,是大众喜爱食品,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泸州、遵义两地的黄粑风味是最独特的,其它任何地方的黄粑都做不出这种味道,原因就是这里黄粑的包料,这种黄粑独特的味道就来自于这种良姜叶(本地都叫黄粑叶),四川省内良姜叶的种类有很多,但只有在川南富顺泸县等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下生长的良姜叶才可以用来包黄粑,而且才有这种独特的味道。而其它地方,盐津、水富地区的黄粑由于没有这种良姜叶所以都是采用竹叶来包的。看看几张图片吧。本地独有的黄粑叶,都生长在山林中,纯野生的,叶子很厚,营养丰富,味道独特。由于姜类植物特殊的内部特点和味道,黄粑叶不长虫,不生病,无需用农药,所以黄粑是纯粹的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其它地方生长的良姜叶,叶子发黄,厚度也没有此地黄粑叶厚,而且没有独特清香味,所以不能用来包黄粑。

湄潭黄粑,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味甜糍和。其独到之处在于包料选择的是良姜叶,黄粑的香味正是来自良姜叶内所含的芳香油。

雷玉亭(2015-04-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