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图书馆是香港知名爱国人士李嘉诚先生捐巨资兴建的汕头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我国改革
开放时期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开放型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建馆以来,一直把文献资源建设作为我馆工作的重点之一,多渠道、多途径采访适合本校教学、科研的各种载体文献资料。从开始的单一纸质文献,逐步发展到以纸质文献为主、非书资料、数字资源为辅过渡到纸质文献与数字资源并重的文献保障体系。至2013年底,文献累积总量220.7万册(其中:纸质书刊资料116万册,电子图书104.7万册)。拥有CNKI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Elsevier SDOL、Wiley-Blackwell、IEL、ACS等国内外数据库30多个,为教学科研提供全面快捷的文献资料服务。
汕头大学新图书馆参照了大学校园整体规划,按现有绿地规划轴线作纵向衍展,同时将绿化公园用地的绿色意念,融汇入大学校园的“中央公园”。并希望藉此新图书馆的建设,结合大学的规划环境,营造一所“知识大门”的意象。
图书馆不单是知识的宝库,亦是寻找知识、学习知识、创造知识的殿堂、作为大学学习的精神中枢,汕大新图书馆的设计概念取意自中国的线装书,外部观感造型体现了中国线装书书盒的雅致结构,内涵空间中则渗露出中国传统书院园林空间的精神理念。整体设计成品是中国古代知识盒子的现代演绎。
汕头大学新图书馆功能布局分为四大类型、阅读空间、学习空间、藏书空间、交流空间。设有(语言学习馆、阅览室、演讲厅、会议室、研讨室、书店、活动室、咖啡店茶室),配套了无线带宽与及数码图书库;节能方面,中庭布局促进自然空气的流动,而天然光的引入健康阅读环境。图书馆四周均以绿化景观所包围。
图书馆始终以“读者第一、服务育人”为宗旨。建馆伊始,就在传统服务方面大胆创新,实行全开架大流通借阅服务模式,开国内高校图书馆全面开架借阅服务之先河。自2009年起,建立并逐步完善“学科馆员制度”,根据本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特色,图书馆与各学院建立对口联系,为教学、科研提供一整套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文献信息服务。学科服务以学科馆员机制为核心,基于馆藏数字化及纸质文献资源,依托国内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平台,面向本校所有学院、研究所、研究室、课题组和个人,为教学质量的提升、科研的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
图书馆十分重视潮汕地方文献与海外潮籍华侨华人相关资源的收藏、开发和服务,积极推进潮汕文献共建共享数字化建设,致力于潮汕区域地方文献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朝着建设成为一个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潮汕文献咨询中心的方向努力。目前, 潮汕特藏资源有图书17,976册(11,554种),潮汕地方报刊289种,侨批原件2.6万余件,民间契约3000余件,潮剧音像资料3600余张(胶木老唱片599张),潮州歌册130余种。2003年建立汕头大学图书馆潮汕特藏网,总访问量已超过750万次。自主建设了“侨批全文数据库”、“潮学电子图书全文库”、“潮学论文全文数据库”、“潮汕报纸网上全文资源库”等9个数据库。2004年4月“潮汕文献数据库”获得CALIS“十五”专题特色库项目;2009年“潮汕地方文献资源网的共建与共享研究”课题获得广东省中心图书馆立项;2010年“侨批图书资源数字化”建设项目、“侨批元数据规范及著录规则研究课题”获得CADAL二期工程立项,并按时完成建设任务,顺利结项;2012年“汕头埠老街市多媒体数据库”建设项目获得文化部立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