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阳区,当人们提起郑开德时,都知道他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
郑开德先生出生于广东汕头潮阳区金浦镇三堡村,斑驳的发髻、慈祥的面庞、朴素的衣着,勾勒出眼前这位老者的形象。
据了解,郑开德先生50余岁时才离开金浦出外创业,对家乡子弟的就学难、升学难状况早已忧心。听说为家乡捐资办学,他最初慨然应允出资500万元。过了不久,赴深公干的潮阳区区长林平拜访了他,双方当面一番倾心恳谈,他又爽快地承诺把投资增加到1100万元。 2003年8月底,潮阳区委书记王扬泽得知郑先生回家,专门会晤了郑先生并在区机关食堂请他吃饭。席间,区领导感谢他决定捐资办校是为家乡办了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并诚恳地表示,潮阳决不让为家乡做好事的热心人士失望,现在捐资人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政府鼓励他们自己出资,自己建设,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政府部门做的一件事,就是全力以赴协调服务,当后勤保障。一席话深深感动了郑先生,他当即豪气干云地表示:“只要政府在教育规划、师资力量等软件投入上有决心,我愿意出钱来盖硬件最好的学校。一千万捐资,我再出一倍!” 机关食堂一顿便宴“价值”千万元,这段佳话一时间在当地传为美谈。而郑先生非但一诺千金,而且雷厉风行。随即他就从深圳带来两、三百人自己的施工队伍,风风火火地建起学校来了。 金浦在潮阳区街道中经济状况一般,教育发展欠帐也较多。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帐:街道共有人口8.1万,辖内原有小学3所,而中学仅1所,初高中学位紧缺状况严重。去年金浦共有小学、初中毕业生1700多人,而能够继续升学的只有1200人。 说起这所中学建成给金浦带来的益处,街道党委书记庄儒忠形象地说:“我心里放下了一块大石头!”他说,不仅当地初高中学位短缺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三五年内确保无忧,而且金浦街道多了一块全区响当当的教育样板。“要发展,提高人的素质是当务之急。你想,原先五六百号青少年因无法升学而无所事事,整天在社会上闲荡,不仅带来就业压力,还诱发治安等社会问题,现在他们能继续走进课堂,几年后不说成才,单是素质就会有大的提高,这不值得高兴吗?郑先生大手笔捐资办学,对家乡的确是功德无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