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民所城
详细地址:遂溪县乐民墟北面1 公里处
景点介绍:
明遂溪乐民所城位于遂溪县乐民墟北面1 公里处。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安陆侯吴杰创建,曾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是明清两代雷州西海兵防要塞,并管辖调神湾、博里湾等15处沿海炮台、烟墩,任务是防倭寇和防盗。其现存平面为不规则四边形,面积约20万平方米,城墙周长1797米,其中西墙最长,达530米。城墙高4.7米,宽8.2米,外表用砖、石构筑,中间用土夯实。置东、南、西、北四城门,门为拱顶,宽3.5米,进深8.2米,内高2.8米,外高4米。城门上有望楼,城墙上有雉堞。现墙体仅存夯土部分,南门被拆除,其余三个门被损毁。城内尚存明代《清虚道院碑记》。
1995年遂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雷州靖海宫
详细地址:雷州南渡河畔的夏岚北村
景点介绍:
“雷州靖海宫楹联艺术碑廊”坐落于雷州南渡河畔的夏岚北村“靖海宫”内,距雷州城约l0公里。此庙始建于明代,因庙临大海,而奉祀的又是被誉为“海峡和平女神”的妈祖林默娘,故取名“靖海宫”。“靖海宫”建筑古朴典雅,清代翰林李晋熙、进士何达聪等名人撰写的楹联墨宝,现为雷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雷州靖海宫楹联艺术碑廊”计划镌刻楹联400多副,首期工程镌刻当代全国30个省市200多位著名书法家自撰楹联墨宝100副。楹联碑廊前院镌刻历代名人为雷州及“靖海宫”所题的诗词、名句。碑廊正前面,用高2.5米,宽0.6米的名贵青石镌刻,拼成一墙高2.5米,宽25米的巨型楹联碑廊墙,碑文为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
“雷州靖海宫楹联艺术碑廊”之名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手书。碑廊书法作品丰富,书法艺术诸体皆有,各具风格,神采飞扬,美不胜收。这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兴楹联艺术无疑是一大贡献,也是旅游者享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理想之处。
真武堂
详细地址:雷州城南亭街口
景点介绍:
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雷州城南亭街口。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寇准被贬雷州时,居于雷州城内桂华坊。某夜,巨星坠于寓前池塘中。第二天捡得陨石,便在寓前创建此堂以纪念。现建筑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重修。三进四合院布局。前为牌坊,中为楼阁,后为大殿,占地面积837平方米。大殿面宽、进深各3间,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梁架结构。堂前牌坊石砖木结构,额刻“南合武当”四字,四柱三间三楼,穿斗式木托架,庑殿顶。重檐悬挑,小巧玲珑,工艺独特,具有明代建筑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
雷州学宫
详细地址:德城镇朝阳路
景点介绍:
雷州学宫,即原海康县学宫,又称东圣宫,创建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县教谕凌光谦兴建。宋以前,“海康生徒就遂溪之文明书院为学,儒籍则附诸府。”始建时,原址在雷城迎恩访,后三易其址。成化十四年(1479年),迁建于府学之西。弘治九年(1497年)复迁于旧址,十七年(1505年)迁于今址(现雷城镇第一小学)。以后续有扩建,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迁于珠地公馆。嘉靖三年(1525年)复迁今址。清以后,多次扩建修葺,但迁址的事不再发生。
人清以后,学宫几经兴度。康熙三年(1665年)陈瑸说:“国朝定鼎,兵贫之余,继以灾荒,学宫鞠为茂草。”推官何腾芳说:一我朝定鼎,以雷居天末,山海频蠢,城邑邱墟,时烦征讨,兵马云集,海邑浮宫竟作马牧之场,不独殿点斋形荡然无存,而断碑旧址且沉没于瓦砾蔓革中,几无复辨之者矣。”然而学宫毕竟是统治者有才取土的基地,是加强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大清官陈瑸说:“国家之治莫先于教化,教化之行要本于学宫。学宫者,所以培育人才以待国家之用者也。”又有人说:“朝庭建学育才,开科取土……所以隆治本致化理也。”因此学它尽管时有废兴,而总的趋势却是越修越大,日益增加其辉煌壮丽的程度。
雷州城本是雷州府的治所,原有学宫两座。府学在西,故名西圣宫,故址在今雷城镇第三小学所在地,可惜为无知者所毁;县学在东,故称为东圣宫,至今只存大成殿及两庞。其余已拆除改建不复存在了。
海康县学宫,创建的时间虽比邻县学宫短,然而经数百年的增建修尊,其规模之宏大,居现湛江市所属各市县学宫之首。其建筑体制由魁星门、泮池、戟门、名宦祠、乡贤祠、东西两庑、大成殿、明伦堂、训导署、教谕署、崇圣洞等部分构成。这些建筑物沿中轴线布置,步步升高,形成一组雄伟壮观的建筑群。
由于社会的发展,尊孔读经、科举取土制度的废除,早已失去了学宫赖以存在的基础。雷州学宫自清同治二年(1864年)重修后,渐次冷落颓记,至1997年,大部分建筑已拆除改建,只大成殿及两庑尚存,然亦已腐朽残破,发发可危了。为了及时抢救和保护好这一历史文物,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993年拨给重修补助专款18万元。雷州市政府三次共拨给34万元,社会人士捐助2万元,于1995年正月正式动工修耷,1997年1月完工,共耗资87万元。
这次修缮工作,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严格规定修复后的大成殿,在材质风格、建筑各部分大小和标高,总体和各细部外观色泽及质感等方面与原构保待一致。
修耷后的雷州市学宫大成殿,显得巍峨壮观,美免美伦,这与未经修耷的东西两戾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进入大成殿之前,首先看到的是露天祭台上的石栏杆。柱板上雕刻着古朴典雅的石浮雕,刻着龙凤狮象和鲤游龙门的图案,刀法粗矿流利,不作精雕细刻,注重整体效果。祭台北面是与大殿抱为一体的月台和拜亭,亭上悬挂有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题写的“海康学宫”的牌匾,进入大殿首先看到的是孔子的巨型立姿塑像。像上悬挂有瘦金体的金字牌匾“万世师表”。两侧有联云:“不颓鲁壁尊师崇圣哲,长设杏坛重教育英才。”四壁高大空旷,没有丝毫纹饰,更显得朴素大方,让人对孔子这位大教育家油然而生敬意。大殿横梁上刻着有双龙戏珠、双凤朝阳的浮雕。殿身架架上的短柱、座斗、驼峰、垫木上雕有龙凤、鲤鱼、图案花草、波浪、努龙等。色彩明丽,对比强烈,令人产生庄严肃穆的感觉。
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穿斗与措梁混合式结构,形制结构独特,古朴,具有显著的地方风格,是研究雷州古建筑的实物资料。国家文物局工程技术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来雷州时曾说:“孔庙是历史文化名城雷州的象征……修复学宫,我完全赞成。”
修萁后的“学宫”保留了明代宫殿建筑的特点,而两点庑回廊,与大殿及诸多斋舍彼此通连,又颇具南方建筑的独特格调,硕果仅存,弥足珍重。
海康学宫兴建的时间虽比邻县迟,然而它的教学实绩又远远超过邻县。《海康县学乡贡题名记》的作者说:“海康为雷郡附邑。上由学校而登贡举者,历科相望,视他邑为盛。”从这里培养出来的清官陈瑸,曾被康熙皇帝赞誉说:“陈瑸居官甚优,操守极清,朕亦见有清官,然如伊者,联实未见。即从古清臣,亦未必有如伊者。”“诚清廉中之卓越者。”而从这里培养出来的另一名人陈昌齐却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蜚声文坛和科苑的语言文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医学家。他曾主讲于越秀书院,主编过《广东省通志》、《雷州府志》和《海康县志》、《中国人名大辞典》说他“长于天算,著有《天学脞说》、《测天约术》二书。《海康县续志》还记载了他写过《天学篡要》三卷和《地理书抄》二卷事迹。誉之为清乾嘉庆时代驰名全国的大学者。
硇洲灯塔
详细地址:硇洲岛海拔81.6米的马鞍山上
景点介绍:
硇洲灯塔位于硇洲岛海拔81.6米的马鞍山上。建此塔之前,这里已有一座石塔。元代名儒刘耿阳曾登石塔作诗抒怀:“卓耸奇观障碧川,势吞宝丽与云连。几来高处拍头望,撑起高凉半壁天”。
1898年,法国殖民主义者强租广州湾,出于他们军事、经济的目的,将原石塔拆掉,建起这座灯塔。硇洲灯塔历时二年零二个月竣工,是世界目前仅有的二座水晶磨镜灯塔之一,也是世界目前最大的三大灯塔之一。
硇洲灯塔高23米,底宽5米,顶宽4米,整个塔由麻石砌成。说“砌”,其实是不用泥浆而是一块块叠起来的,石块与石块之间非常吻合,浑然一体。塔身下方为正方形方墩,上方为圆锥体。塔的顶部是鼓圆凸出于塔身的灯座室,它的中央底部设一封闭式能转动的托盘,内置水银,承托着整个灯座架。座架由160多条弧形水晶三棱片镜,组成一个直径2米的圆而略扁的整体,座架两边各圆的中心相对处,装有凸透镜一片。在座架中央悬挂一盏400千瓦的荧光灯、座架由马达带动,以每12秒转一周的速度,周而复始地旋转。强大的光速通过水晶三棱镜以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互相折射,最后分别汇集在两片凸透镜上,以水平方向放射,射程为26海里。
灯座室的外围建有了望台。极目远眺,茫茫南海,烟波浩淼,水天一色。壮丽海景,尽收眼底,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烦恼尽消。
硇洲灯塔现为湛江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象伦敦和好望角的灯塔一样,饮誉世界。它洋为中用,集古迹及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一体,在浩瀚南海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芒,照耀着来往船只的航道。
硇洲灯塔是硇洲岛一大景观,每年都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