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西省交城县西北部和方山县东北部交界处,地处吕梁山脉中段,属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中国特有的珍禽褐马鸡及其栖息地。保护区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4.5公里,总面积10443.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4%。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属于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褐马鸡及华北落叶松、云杉天然次生林植被。
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属于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褐马鸡及华北落叶松、云杉天然次生林植被。褐马鸡是中国特产珍稀鸟类,体高约60厘米,体长1-1.2米,体重5千克,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尾巴高高竖起。翅短,不善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褐马鸡主要栖息在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的林区和华北落叶松、云杉、杨树、桦树次生针阔混交森林中。仅见于中国山西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1987年调查野生种群仅有数百只,根据2009年文献报道,中国现存的野生褐马鸡数量在17900左右。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褐马鸡是马鸡中最为名贵的种类,古称“鹖”。《禽经》中记述:“鹖”,毅鸟也。毅不知死。”三国魏诗人曹植在《赋》序中写道:“之为禽,猛气,其斗终无胜负,期于必死。”明末张自烈撰的字书《正字通》曰:“鹖”,鸟名,色黄黑而褐,首有毛角,有冠,性爱侪党,有被侵者,往赴斗,虽死不置。”清朝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也有:“鹖”者,勇雉也,其斗时,一死乃止。”的说法。这是因为褐马鸡的雄鸟在每年的繁殖期间,都要为夺雌鸟而发生激烈的争斗,据说有时达到斗死方休的地步。所以,从战国时赵武灵王起,历代帝王都用褐马鸡的尾羽装饰武将的帽盔,称为“冠”,用以激励将士,直往赴斗,虽死不置。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清朝时改为蓝翎和花翎,蓝翎纯为“鹖”羽,品级较低者戴之;花翎则外部为“鹖”羽,内部为孔雀羽,高级官员配戴,并且以翎眼多少来区别官员的高低。马鸡还是一个古老的类群。在四川万县盐井沟曾发现更新世(距今约二百万年)的股骨化石,在北京周口店也发现更新世的马鸡化石,它们被认为分别与蓝马鸡和褐马鸡有较接近的亲缘关系。从这些化石资料推测,马鸡的分布要比如今分布范围广,很可能在古远的年代时,呈连续分布,由于地理环境的变迁,物种的进化和变异,形成现在的状况。
历史上褐马鸡曾在中国广泛分布,范围可能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甚至长江以南,而主要分布于华北的广大地区,分布区大而连续,与当时的人类生活有诸多联系,是人类周围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历史的变迁,使褐马鸡成为濒危动物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过度猎捕、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经济生活的影响。
位于山西西北部黄土高原关帝山一带的庞泉沟是拥有褐马鸡种群数量最多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0470公顷,成立于1980年,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灌植物生长良好,是暖温带天然林保存较为完整的少数地区之一。这里已建立起褐马鸡野外驯养场,进行人工饲养的实验工作。
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珍禽褐马鸡的主要产区。褐马鸡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是中国的特产鸟类,被列为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中濒危物种,在历史上广泛分布于中国华北地区。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珍禽褐马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