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广西上林的三里镇一带,却有着另一番的热闹,家家户户齐聚清清的小河边欢度当地的民间民俗活动“渡河公”节,原叫渡渡河公,按三里话的说法又叫做“渡渡河公”。该民俗形成于明朝,至今有四百年的历史 。每年农历的这一个傍晚,男女老少们都自发涌向三里南边的小河--汇水河。在一东一西河溪流相交汇的汇水桥畔举行重大的“渡河公”活动。每年农历五月初一,三里镇一带的姑娘们聚集在一起,唱着山歌,制作“渡河公”。直到现在,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傍晚,在清水河畔,村里的男女老少依然一边吟咏祈祷词,一边把做好的“渡河公”用红或黄丝线悬挂在小孩的脖子上,垂至小孩的肚脐部位,因“香艾”有驱邪、压惊、镇痛的作用,可保护孩童安康。或者把"渡河公"和棕子放在一艘小船上,点上红蜡烛,沿河漂流,让点点河灯带走岁月的不幸和忧伤,村民们一起祈祷:家人幸福安康、祖国繁荣昌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