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安康,是地处陕西南部的一个山城,和湖北,四川相邻。秦头楚尾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安康独特的文化,安康有着深厚文化积淀,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汉水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体系,很多传说和传世作品都与安康息息相关。从《诗经》到民族民间文化,丰富的地域资源和文化精神绵绵相延,形成了安康文化。由于安康的居民都是移民,也就使得安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安康的汉调二簧、紫阳民歌是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的项目;安康小场子,平利弦子腔,安康龙舟风俗,旬阳民歌是进入省级名录的保护项目,还有安康道情场等二十四个市级保护项目。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生长生存于广大农村山区的一些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安康独有的秦巴汉水文化,然而催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和考验,仅以汉调二簧与小场子为例。
汉调二簧又称陕二簧、山二簧,是陕西第二大剧种,流行于陕西的安康、汉中、商雒、西安及四川、甘肃、湖北的部分地区。它源自陕南汉江流域的山歌、牧歌、民歌,清代初叶受秦腔影响,并吸收昆曲、吹腔、高拨子等曲调,糅合当地方言,形成了独立的声腔剧种,原来用双笛伴奏,笛以竹作“簧”,故称“二簧”。为与“京二簧”区别,又称“土二簧”。汉调二簧传统剧目丰富,仅安康一地就有一千二百多种,已挖掘整理出本戏420个,折子戏517个。这些剧目的题材多取自《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及其他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文姬辨琴》、《胡笳十八拍》、《战蚩尤》、《尝百草》、《黄天荡》、《清风亭》、《二度梅》、《打龙棚》、《梁红玉》等。
汉调二簧在发展中曾形成安康、汉中、商雒、关中等流派,名角层出不穷。其脚色共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个行当,表演讲究细腻精到,唱腔真假嗓并用,悠扬婉转。生、老旦一般用真声演唱,旦用假声演唱,净则使用虎音。其唱腔以西皮、二簧为主,西皮用于表现愉快、爽朗的情绪和场面,二簧用于表现悲哀、肃穆的情绪和场面,演唱中根据剧情需要交替使用,形成甜音、苦音之分。伴奏乐队的文场使用胡琴、二胡、月琴、三弦、阮、唢呐、笛子、喇叭等乐器,武场则使用牙板、梆子、暴鼓、尖鼓、锣、铙钹等。汉调二簧的脸谱样式众多,比京剧和秦腔更为考究,目前收集到的有四百五十多个。经研究认定,汉调二簧形成较早,各地其他皮簧声腔剧种都与之存在渊源关系,它对川剧、徽剧、京剧等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近年来,汉调二簧观众锐减,经济上出现困难,不断走向衰落,专业剧团纷纷解散,目前仅剩下安康汉滨区一个剧团还在维持演出,而且这个惟一的剧团也正濒临解散的危机。在此情势下,有必要大声呼吁,应该尽快对这一古老剧种进行抢救和保护。
小场子是陕南一种在八仙桌(方桌)上表演的两人小歌舞形式。流传于秦巴山区汉江两岸的安康、旬阳、汉阴、石泉、紫阳、宁陕等地。小场子是最具有陕南地域特色的民间小歌舞,是旧时汉滨区恒口、五里、大河、流水一带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娱乐形式。小场子除春节玩灯表演外,平时还是庙会、家庭喜庆中不可缺少的助兴娱乐形式。近年来。安康汉剧团把小场子搬上了舞台,经过整理加工,表演程式更为完整,舞蹈语汇更为丰富,表演形式更加完美,代表节目《青山绿水乐合欢》深受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尤其受到外地游客的青睐,已成为各类大型演出和重要接待演出的保留节目。小场子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场子源于何时何地,从有关资料和艺人师承关系推测,小场子应是随明末清初移民流入安康,从两湖等地的“花鼓”类民间歌舞演变而来,至今至少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小场子以八岔唱腔为主,表演时以三尺见方桌子为舞台,一旦一丑二人在锣鼓声中登台。丑角穿短衣,紧口裤,草鞋,手拿草帽圈;旦角穿长裙并着绫挂缎,头饰金珠,手摇凤尾摺扇,两人边唱边逗边舞。表演程式相对固定,即在锣鼓的间奏中表演舞蹈组合,然后接唱,如此重复。在一些场面大,时间长的活动场面中,单靠山歌、小调、花鼓词难以应付时,也有演唱一些地方小戏或折子戏的情况。使得小场子在以花鼓、民间小调演唱男欢女爱的同时,还能表演以说唱为主的“正戏”,敷衍民间传说和生活故事。
在表演风格上,丑角以逗趣为主,表演泼辣,旦角含蓄。艺术风格是唱词说词诙谐幽默,插科打诨,动作洒脱,细腻缠绵。鼓乐伴奏,场面热闹。小场子的引人处在于丑角手中草帽圈在舞蹈转身的一瞬间即可变出多种花样,以此揭示情节和人物内心的变化。据民间艺人讲,草帽圈的变化最多可达50余个花样,有“观音帽”、“双护耳”、“单喇叭”、“货郎帽”、“和尚帽”等帽花。这些绝技在塑造人物形象,刻划人物性格,表现内心情感方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草帽圈的集大成和推广使用者是汉滨区恒口已故艺人李志连,他挽草帽圈就像魔术师般神速。1955年,他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时耍的草帽圈绝技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并应邀将其技术传授给了部分省市的舞蹈工作者,使安康这一“特产”走向全国。
安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足的现状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由于安康的现实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致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条件下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加速消亡的现实,认识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足,这些原因,都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得到及时保护,甚至遭到不适当开发,加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和毁灭。同时,全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不强,民间文化保护还没有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使很多民间文化在无意识中不多的消亡。这些都一再说明了安康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欠缺。因而,我们必须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知识,提高全民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的意识,是我们的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这也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对家乡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