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龙舟文化源远流长,然而每个地方的形式和意义都不尽相同,不仅如此,就是同一个地方的龙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各有其特点。
龙舟竞渡在安康,由于受人文历史环境和自然地理的影响,民间把它俗称为“划龙船”或曰“玩龙船”,对观众而言则叫做“看龙船”。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就深藏在能划出门道,玩出趣味。“传统文化中的安康龙舟赛:划者,气势之较量;玩者,情感之释放;竞者,驾船之本领;看者,万千之景象。赛者,不仅仅是速度之争,其赛的内容涵盖甚广,名堂极多,有锣鼓之势、运桡之势、舞旗之势、压棹之势;商号、会馆、竞渡单位所布置的彩船亦有其势。”“在一些古籍和地方志中所出现的竞渡和龙舟竞渡,不仅仅是指划龙船的速度比赛,而且也包括不进行速度比赛的其他竞渡方式以及相关的礼仪,等等”现代文明的龙舟竞渡主要是速度比赛。
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时间,闻一多先生推测:“龙舟竞渡应该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时间,闻一多先生推测:“龙舟竞渡应该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而容观琼先生则认为:“竞渡之戏,早在春秋越族境内就盛行了。”这两种说法均没有具体讲起源于何时,目前国内外学界对龙舟文化的起源时间也没有统一的定论。
至于龙舟文化起源的地方,《端午考》的观点认为:“是南方古越族的习俗之一。”但文崇一先生却认为:“龙舟竞渡出于楚却可能是真的,是楚国流俗传到其他各国。”虽然前者认为是起源于古越国,后者认为起源于楚地,但是两者的共同点是,都认为起源于南方。
龙舟文化起源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学术观点有:龙图腾祭祀说(闻一多《端午考》);祭祀水神,求雨说(文崇一《九歌中的水神和华南的龙舟赛神》);顺时令说(萧放《南北民俗的交融复合—端午节俗的形态》);公共卫生、送灾说(江绍原《端午竞渡本意考》)等等。民间则多源于纪念英雄人物说。“楚地说就是为了纪念自溺于水的屈原;越地说是为了纪念报仇雪恨的的勾践”其他的地方,诸如吴地,云南等又有其他说法。这当中,影响最大而深远的是纪念屈原的说法。《隋书·地理志》中就有:“屈人物说。“楚地说就是为了纪念自溺于水的屈原;越地说是为了纪念报仇雪恨的的勾践”⑥其他的地方,诸如吴地,云南等又有其他说法。这当中,影响最大而深远的是纪念屈原的说法。《隋书·地理志》中就有:“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士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奠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古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关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荆楚岁时记》亦云:“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并命舟楫以拯之。”
总之,龙舟竞渡这一传统习俗是由龙舟、竞渡及相关的礼仪、传说故事等基本要素组成的。他的起源和发展,也是这些基本要素本身及他们的组合关系发展变化的结果。
安康龙舟大致可以分为“专用龙舟”和“普通龙舟”两大类。所谓“专用龙舟”是指只作竞渡而不做它用的龙舟,民间称之为“真龙船”,相反,“普通龙船”都是将平时用于生产的船改装而成的龙舟,民间又称为“假龙船”。这些龙船基本上都是由船体和划船工具,龙头与龙尾以及锣鼓与各种装饰所构,并且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安康传统的龙舟竞渡,不是当今意义上具有单纯体育中“划船比赛”性质的竞渡。它还包含有宗教习俗、行为象征、巫术礼仪等较为宽泛的意思。就龙头和龙尾的制作而言,尤其是龙头,由于参与竞渡的各个团体的经济状况、心理结构以及审美意识的不同,其制作出来的形态也就不同。
龙舟竞渡以领先为胜。许多地方虽然不设奖品,但都有抢标的习俗。如在终点处将一副长约三尺的红布或绿布条挂在竹竿上,领先的龙船就会抢到它。谁家的船抢得多就证明这条船划得好,跑得快。是非常荣耀的。因此他们都会把抢到的布条挂在船头上,以炫耀自己的胜利。但是在安康,不抢布条。而是换一种方式将布条襻成“彩子”直接缚在龙头上寓意“彩头”,表示在竞渡中赢得了物品。
汉江为龙舟竞渡提供了天然场所。安康市汉滨区、旬阳、白河、紫阳等沿江一带,都举行过龙舟节。端午节前后,安康沿江一带群众赛龙舟成为自发的盛大活动,近年来的龙舟赛,主要由政府组织。届时观众如云,河街为之堵塞,甚至有举火夜赛的盛况。龙舟举行之日,方圆百里的人,或划着小船,或坐上火车,或骑上自行车,从四面八方赶来,安康倾城出动,涌向汉江两岸,十里长堤,观者如潮、参赛单位抬着吉祥物,举着彩旗,舞着狮子,敲锣打鼓,汇集江岸,阵势宏大,场面壮阔。随着指挥人员一声令下,上百只龙船在锣鼓声、呐喊声、号子声、助威声中,争先恐后,破浪向前。选手跪在船板上,奋力划桨击水,声潮阵阵,群情激昂。
龙舟赛最引人注目的是抢鸭子。数只龙船在指定地点集中后,但见放鸭船上飞起一直鸭子钻入水中。各条船如箭离弦,竞相追逐,时而形成包围圈,时而各自为战,单独行动。抢鸭子不是件容易事。在放鸭子之前,先将鸭子头上的羽毛拔掉,撒上盐巴,鸭子被蛰痛,入水中便一头扎入水中潜游,增加了抢鸭子的难度。但选手齐跃水中,几分钟后就有人将鸭子抓在手中,钻出水面,举过头顶,岸上一片欢呼。观众用一阵阵鞭炮声向他们祝贺。
龙舟文化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出安康一地的社会结构、生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和文化心态,是安康社会历史文化的载体。龙舟竞渡是一项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活动,人民群众通常是龙舟竞渡的主体。是他们决定这这项活动的文化风貌。古代安康环境恶劣,经济萧条,道路不畅。龙舟文化体现了安康人自强不息精神。同时龙舟文化的魅力还体现在一个“竞”字,即奋勇争先。发展至今,龙舟竞渡已经上升至一种体育活动。它不仅具有一般体育活动的意义,同时还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安康龙舟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存,有着丰富的史学研究价值,有些课题甚至会超出竞渡之外,如航运问题,移民问题等。同时,龙舟竞渡,还有利于培养人们团结拼搏,齐心协力,共同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力、配合是安康竞渡争先的关键,它要求船上的每一个队员团结合作,默契配合,才能取得胜利。除此之外,和任何一项娱乐活动或体育活动一样,龙舟竞渡还具有繁荣经济的功能。尤其是近年来,商品文化的氛围日益浓厚,这是龙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发展下的必然结果。“以舟为媒,以文促贸”“龙舟搭台,经贸唱戏”赫然昭示龙舟运动商品文化的价值观。据媒体报导仅“2006年第七届龙舟节贸易活动着力凸显地域经济特色,工签约39个项目,合同投资8.02亿元,引进资金7.69亿元。项目涉及水电、中药、工业、旅游、基础设施等。据统计,此间来安游客达43.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76亿元,同比增长27﹪。”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