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地区,除了“迎老爷”之后,还有最具艺术气息的就是英歌舞了。
记得初中的时候,有次回老家过年,就刚好碰上英歌舞。第一次看英歌舞的时候,我完全是被表演的人的打扮还有英歌槌敲击出来的声音吸引到了。华丽的装扮,响亮有力的敲击声,无论是第几次看都是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潮汕地区。英歌舞其主要表演模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广东汕头市和普宁市是英歌舞最盛行的县市。
在农村,英歌被群众看做是英雄的化身、吉祥的象征、驱邪的魔力。一般参加英歌队者都是年轻力壮、英武潇洒的小伙子。表演英歌舞者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是和周围群众关系极好的,朋友也不少。姑娘们对他更有一种爱慕之情,常常从英歌队中挑选自己的意中人,特别是头槌和二槌,更是姑娘们的追求对象。这一点我也是深有同感的哟,因为家乡有个认识的叔叔都试过表演英歌舞,他只要告诉身边的人他要去表演英歌舞,很快整个乡里的人都知道了,而且有些知道他是单身的姑娘,都会一直在那盯着看呢。
另外,跳英歌舞历来被视为吉祥的化身,人们认为跳英歌舞是“好彩头”,这年谁能够进入英歌队,这年办事就顺利,事事如意。村名认为跳英歌舞能把妖魔鬼怪、歪风邪气驱赶净尽,以正压邪,确保平安。所以,一些大型建筑的奠基、办公大楼的落成、大桥通车、学校庆典仪式举行时,都免不了要请英歌队大舞一番。在乡村,百姓们只要听到英歌声,就在门口做好迎接准备。英歌队来了,户主就鸣炮邀请,这个时候英歌队就得进入院内,在院内表演一番。村名认为,经过英歌队舞过的房屋,就能永保平安。
阳刚恢宏的英歌舞的舞蹈融汇了戏剧、舞蹈、武术等成分,而英歌的队员的装扮,是按梁山好汉的形象来打扮的。司大鼓的有作宋江打扮的,也有作别的梁山英雄打扮的。领头的舞槌人一般来说,左队槌头是秦明或者是挂黑须的李逵,右队是杨志或者是挂红须的关胜,二槌是林冲,三槌是鲁智深、武松。
英歌舞由前棚、中棚和后棚组成。而普宁潮阳的英歌在广泛的流传中形成不同的流派、风格,若按舞蹈节奏的板式划分,大致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
慢板英歌节奏较慢,所用舞棒比其他流派长,其基本舞法是三下槌或四下槌构成一组动作,慢中见势,势中显气,凝重古朴而又舒展优美,此外,还有“醉槌”英歌,舞者舞时形似醉汉,别具神韵。慢板英歌主要流传于棉北、文光、城南一带。
中板英歌的节奏较慢板英歌略快,基本舞法有打五棒、打七棒构成一组动作,也有的打八棒、十棒、十一棒、十三棒构成一组动作,特点是稳健中见潇洒,古朴中现圆滑。锣鼓点与慢板英歌有明显的不同,前者鼓点中间,有停顿和拉长,后者则是连续敲点。中板英歌主要也流传于棉北、文光、城南一带。
快板英歌的节奏快,鼓点紧,并随着队伍的阵势开合而多变,所用的英歌槌较短,运槌灵便,快板英歌一般分为三类,对打套式、南山文派和南山武派。由于快板英歌节奏快,训练强度大,目前在潮汕地区,南山武派发展面临着一些实质性的难度,武派的英雄风貌、勇武气概难现往日风光。当前,快板英歌武派发展较好的是潮阳铜盂草尾村英歌队了。
不知道英歌舞的童鞋们是不是堆英歌舞很好奇咧。其实,看不到Live版的英歌舞也不要紧,现在只有登录各大视频网站搜索“英歌舞”,就会出现很多有关英歌舞的表演视频了。虽然看视频不能真正体会到英歌舞的那种气势,但是还是可以稍稍过一下瘾的。
欢迎伙伴们过年可以到潮汕地区旅游一下,除了享受一下潮汕地区过年的气氛,还可以吃到很多很好吃的美食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