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宋文化”景点之肇庆古城墙,端州区的古城墙,始建于宋政和三年(1113年),周长2800多米,残高6.5一10米,宽8.5一18米。城墙外皮砌砖,内为夯土。宋代的城墙开四门:东曰宋崇、西曰镇南、南曰端溪、北曰朝天。城门之上各有城门楼1座,四门之外有瓮城,城墙四角各有角楼1座,外围共有28个城垛(敌台),城砖规格达40多个品种,是历史上多次修葺的见证。
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皇佑年中(1053年)。虽经过953年的风风雨雨,但古城墙位置与周长始终未变。
建筑城墙壁的起因:史载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反宋,兵锋直逼端州,端州太守丁宝臣因无城墙防守,弃城逃跑,被朝廷撤职。狄青平定侬智高后(1053年),肇庆始筑土城墙。宋政和三年(1113年)郡守郑敦义将土城扩大,筑为砖城,开四门:东曰“宋崇”,西曰“镇西”,南曰“端溪”,北曰“朝天”。宋城建成之后,经历250多年,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才作首次修葺。明成化元年(1465年)至清同治十一年的407年间,先后修葺了20次,其中成化十六年(1480年)知府李在披云楼护城濠的近濠处增建了楼下砖城堵,加大了部分城墙的厚度。并且刻了四门的石匾额,改东门为“庆云”,西门为“景星”,南门为“南薰”,北门仍为“朝天”。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修葺后,至民国十三年到十五年这三年内,却将城门楼、雉角楼、月城、炮台、文昌阁拆除,城墙除披云地段外,其余全部拆低了约7市尺、并填塞四城门,改成马路斜坡。新中国成立后,历年都重视维修。在江滨堤路建成之前,城墙起着防洪的作用,现城墙基本完好,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