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相约宋陵,我在巩义等你

家乡区县: 郑州巩义市

     巩义宋陵,即北宋(公元960-1127年)帝陵。位于巩义市境内,有皇帝及皇后、大臣等的陵墓300余座,是中国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皇陵群。现地上所存700多件精美石刻,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现地上所存700多件精美石刻,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北宋皇陵的诸帝陵园建制统一,平面布局相同,皆坐北朝南,分别由上宫、宫城、地宫、下宫4部分组成,围绕陵园建筑有寺院、庙宇和行宫等,苍松翠柏,肃穆幽静。

     宋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嵩山北麓与洛河间的丘陵和平地上。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地处郑州、洛阳之间,陇海铁路穿境而过,开洛高速贯穿东西,南有嵩山,北有黄河,依山傍水,风景优美,被人誉为"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风水宝地。北宋9个皇帝,除徽、钦二帝被金所虏囚死漠北外,7个皇帝以及被追尊为宣祖的赵弘殷(赵匡胤之父)均葬于此。世称七帝八陵。按照埋葬时间的先后,八陵的顺序依次是:宋宣祖的永安陵、宋太祖的永昌陵、宋太宗的永熙陵、宋真宗的永定陵、宋仁宗的水昭陵、宋英宗的永厚陵、宋神宗的永裕陵、和宋哲宗的永泰陵。加上后妃、宗室、亲王、王子、王孙以及高怀德、赵普、曹彬、蔡齐、寇准、包拯、狄青、杨六郎等功臣名勋共有陵墓近1000座,前后经营达160余年之久,北宋的诸帝、后陵中,8座皇帝陵保存完好,皇后陵主要分布在西村、蔡庄、孝义、八陵4个陵区,占地30余平方公里,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气势雄伟的皇家陵墓群。

巩义宋陵 - 历史渊源

   北宋皇陵的诸帝陵园建制统一,平面布局相同,皆坐北朝南,分别由上宫、宫城、地宫、下宫4部分组成,围绕陵园建筑有寺院、庙宇和行宫等,苍松翠柏,肃穆幽静。西村陵区位于西村乡北的常封村和滹沱村之间,包括宣祖赵弘殷的永安陵、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太宗赵光义的永熙陵;蔡庄陵区位于蔡庄北,有真宗赵恒的永定陵;孝义陵区位于县城西南侧,包括仁宗赵祯的永昭陵、英宗赵曙的永厚陵;八陵陵区位于八陵村南,包括神宗赵顼的永裕陵、哲宗赵煦的永泰陵。帝陵坐北向南,由南向北为鹊台、乳台、神道列石;神道北即上宫;上宫四周夯筑方形神墙,周长近千米,四面正中辟有神门,神墙四隅筑有阙台(角阙);上宫正中为底边周长200余米的覆斗形陵台,台下为地宫。后陵在帝陵西北,布局和建筑与帝陵相似,只是形制较小,石刻较少。

    下 宫为日常奉飨的地方,在上宫的北面或西北隅,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陵区内石刻很多,总数约在千件以上。帝陵神道两旁石刻一般有23对,由南向北为望柱1对、驯象人1对、瑞禽1对、角端1对、仗马1对、控马官4对、虎2对、羊2对、客使3对、武将2对、文臣2对、门狮1对、武士1对。上宫四周其他神门外亦有门狮1对,门内有宫人1对。一些下宫的门外亦有门狮1对。后陵的石刻数量较少。宋陵石刻摆脱了传统的神秘色彩,着重反映了当时的世俗生活风貌,具有形神兼备的高超艺术造诣。

     巩义宋陵 - 帝陵石刻

世俗风貌
   宋陵石刻数量多,保存完好,仅现存在帝后陵前的石刻望柱、各种动物和各类人物即有550多件,加上陪葬之亲王、大臣墓,总数达千件以上。这些石刻,形象多样,线刻、浮雕及圆雕无不俱备,摆脱了传统的神秘色彩,体现了世俗生活的风貌,集中反映了北宋石刻艺术的风貌和大型陵墓石刻的发展脉络。

    昂首奔狮
宋陵石刻造型浑厚,虽力感稍差,不如唐陵的神态生动,气势雄伟,但表现手法细腻,华表纹饰和人物的冠服饰等均精心刻划,别有一番韵味。永熙、永定、永裕三陵的奔狮是石刻中最成功的作品。它们披鬃卷尾,昂首举步,神态豪迈而庄严,忠诚地守卫着帝后的安宁。

   异域风情
人物造像中的精品,当属驯象人和番使,以面貌和服饰特征表现人物不同的民族和身份。永定、永裕、永泰三陵的石象身披锦绣,背置莲花座,长鼻委地,体态宏伟,生动传神。驯象人长发卷曲及肩,以带束发,额饰宝珠,臂有铡,腕有镯,戴大耳环,其异国装束暗示了象所从来之国度。诸陵番使,面目服装各异,他们手捧宝瓶,珊瑚、莲花盘、犀角、玉函等方物,象征着各少数民族政权要臣服于大宋皇朝之意。

    艺术珍品
其他石刻也多有可点之处,宫人双肩削瘦,束发簪珥,女性的特征维妙维肖;内侍体态微胖,神情拘谨,手执体现其身分的球仗和拂尘;武士身躯高大,形象勇猛,或拄剑肃立,或手执斧钺;文臣执笏在前,武臣拄剑在后,反映了北宋抑武扬文的官制序班;石虎尊严而高贵,石羊柔顺而淑美;华表(望柱)为方基莲花座,六棱或八棱柱身,柱顶为合瓣莲花。帝陵柱身为缠枝牡丹云龙纹,后陵柱身为翔凤纹,线条流畅,结构谨严,是难得的雕刻艺术珍品。

   四月,草长莺飞,相约巩义,我们一起去宋陵吧!

codename(2015-04-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