呱嗒,是聊城的传统名吃,创制于清代,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中,尤以沙镇呱嗒最为有名。关于呱嗒名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呱嗒形似艺人说快板的道具“呱嗒板”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取名叫呱嗒是因为将其吃在嘴里,会发出“呱嗒”的声音;还有一种可能是,在制作呱嗒的时候,制作工人把面团制作成呱嗒型时,擀面杖与面团在案板上结合,会发出“呱嗒呱嗒”的拟声声音,尤其是制作完毕最后一下的响声最大,也最为清脆,顾名曰“呱嗒”。现已被收入《中国名吃谱》一书。众多呱嗒中,尤以沙镇呱嗒最为有名,而沙镇呱嗒又以“杨家呱嗒”最为有名。它遍布于聊城城里的大街小巷。每逢城镇闹市,乡间集日,大多有设摊者供应,发展较好的,都有了自己的门面,打起了自己的招牌。 呱嗒是一种煎烙的馅类小食品。个头很大,有肉馅和鸡蛋馅,香酥可口,价格实惠. 制作技术精巧,味道鲜美。其馅料有肉馅、鸡蛋馅、肉蛋混合馅(又名“风搅雪”)等多种。在包制时,先用烫面和面,随季节变化,按不同比例调制,卷以配好馅料,两端捏实,轧成椭圆饼型,后放入油锅煎制而成。食之香酥,味道可口,加之有馅有面,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胃口自由选择肉馅或蛋馅,备受普通百姓的欢迎。
制作材料:
面粉 500 克,大葱 250 克,精盐 15 克,花椒粉 2.5 克,净猪板油 150 克, 花生油 50 克。
制作方法:
1.根据季节的不同,和面时烫面与死面的比例也不同。冬季用烫面四成,死面六成(和死面时 要用温水);春秋季用烫面三成,死面七成;夏季烫面二成,死面八成。把烫面与死面掺在一 起揉软,饧 20 分钟左右即可使用。
2.大葱与净猪板油(100 克)剁在一起,制成葱油泥。和好的面团揉成长条,擀成长片,抹上 葱油泥、精盐、花椒粉,卷成卷,两端捏严,擀压成长方形。
3.平鏊烧热,把所余净猪板油切成块,放在鏊子上,使之化后浸润鏊子,把饼放在上面烙,反 复烙 4 次,待两面呈黄色并挺身后,再放在叉子上送到鏊子下面烤,烤时要向饼上刷花生油 4 次,烤至熟呈金黄色时即成。食时切成 5 份。
肉"呱嗒"制作:将猪肉(200 克)剁成肉馅,加酱油 15 克,姜末 15 克,与葱油泥混合成馅。 制作方法同上,烤制时间稍长。
鸡蛋"呱嗒"制作:用鸡蛋 3 个,磕入碗内搅匀,灌入已烙好尚未烤的"呱嗒"中,要灌满,灌均 匀,以捏好口不露出蛋汁为宜。烤熟后取出。
呱嗒的制作要领:1.面团要揉匀饧透,冬季饧制时间略长,夏季略短; 2.烤制时受热要均匀,以免外焦里不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