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四家之米芾无为而治

家乡区县: 安徽省无为县

米芾(1051-1107),自署姓名米或为芊,芾或为黻。北宋书法家、画家,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为人不似唐人狂放,险而不怪,奇正相生。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

米芾五世祖米信,宋初勋臣。《宋史》卷261有传,淳化五年(994年)卒,六十七岁。高祖、曾祖多系武职官员。芾母阎氏,因其“侍宣仁皇后藩邸,出入禁中,以劳补其子为殿侍,后登进士第,恩补校书郎、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逾年,召为书画博士,擢礼部员外郎,知淮阳军。”翁方纲《米海岳年谱》谓芾母“赠丹阳县太君”

学而优则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千百年来滋养了一批又一批学人,在书画方面自成一家的米芾没能免俗,但其癫狂的个性注定了他的仕途不顺。翻看米芾的履历表,多是校书郎、书学博士这样的闲职。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他到了晚年,竟在无为当上了知军这样的实权派。而在知军无为的两年多时间内,米芾留下了很多故事。

地处皖中的无为南濒长江,北依巢湖,可谓通江达海。但在过去,这里并不是什么富庶之地。无为古称濡须,隋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设置,取道家思想“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到北宋年间,经过四五百年的发展,无为这个小城仍属于朝廷的边远地区。于是,米芾到了这里。

崇宁三年(1104年)7月,米芾接到宋廷颁发的封授为无为知军的文告。宋代的“军”不是军事单位,而是一种行政建制,相当于州、府。长官一般由中央派员,称“权知军州事”,简称“知军”。无为军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当时的无为军隶属淮南西路,下辖巢、庐江、无为三县。

米芾自幼在宫廷长大,对民间现状知之甚少,直到出仕后当了一些地方官,他才知道百姓的生活并不像各地官员上奏的那么美好。出知无为军后,米芾上有朝廷沉重的赋税压力,下有百姓苦不堪言的生活。在夹缝中,米芾苦苦寻求平衡的良策。

身处无为之地,他想到了无为而治。对上司的催促,米芾假装不闻不问,能拖则拖,能扛就扛,拖不了也扛不住的,便屡屡自称“抱疾之官,十日九假,事皆委薛侯”,这个薛侯名叫薛乐道,是米芾无为军任上最好的朋友的助手,他将大小事务交给他处理,自己就有了回旋之地。其实米芾的“无为而治”并非“不治”,只不过是他同情百姓又无力抗争的一种策略罢了,实际上是“无为无不为”。

宋时无为军旱涝灾害很频繁,有首古老的民谣说道:好一个无为州,十年九不收;若要收一年,锅巴盖墙头。既可以看出这一方土地上的百姓遭受灾难的辛酸血泪,又能看出他们对这片沃土的依恋和期盼。知军米芾顺乎民心合乎民意,春耕之前,米芾就率领本军官员举行亲耕仪式,去官田犁田,一是示为农先,二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春夏之交,他去郡圃察看播种。农历四月后,即“麦熟梅子黄”时,米芾又催促农民一边收割麦子,一边放水犁田,准备插秧。秋收时节,米芾会登楼观察庄稼长势和收成。而有一年他登楼却看到了“再生稻”:庄稼连续获得大丰收,就连再生稻也是一穗九歧,绿浪盈畴,长势喜人。自此留下了“稻孙楼”的千古佳话。

重农的同时,米芾也因地制宜提倡渔业。无为军河溪港汊纵横交织,水域资源得天独厚,尤其是东南一带,最适宜渔业生产。米芾引导人们宜渔则渔,不必围湖造田,浪费人力物力。无为西北为山区,开春时,米芾鼓励大家在塘里投放、培养鱼苗,以便长大后捕捞。这时的无为鱼肥稻熟,是个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文化人米芾在无为也没有忘记兴学。他先后为芜湖县学书《芜湖县学记》、无为军学题写《御制碑》,并多次到军学、乡教视察,指示军学要搞好造士、选士工程,这相当于今天的教书育人和选拔人才。他还不忘勉励军学内的师生,要求他们养德修学,使本军乡里形成“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的文明风气。

米芾知军无为的两年多时间内,基本风调雨顺,没有出现大的灾荒,偶有蝗虫过境,也没有造成致命危害。安居乐业的百姓都说是托米知军的福,沾了米大人的光。

米芾在无为做官时,听说无城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当时人们出于迷信,以为神仙之石,不敢妄动,怕招来不测。米芾立刻派人将其搬进自己的寓所,摆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念念有词:“我想见到石兄已经20年了,相见恨晚。”此事日后被传了出去,由于有失官方体面,米芾被人弹劾差点罢了官。但米芾一向把官阶看得并不很重,因此也不怎么感到后悔,后来就画了《拜石图》。画此图的意图也许是为了向他人展示一种内心的不满。拜石及拜石图碑刻经千年沧桑,现分别陈列在无为县图书馆、无为米公祠内。

米芾之后主政无为的历代官员,都对米芾的施政有着很高的评价。有说他“善察民冤”,有说他“与民无扰,与物无竞”,明代庐州府同知刘师朱更是赞誉他“清风灏气,至今袭人”。而最能反映米芾知军无为全貌的应该是《米公墓志铭》里的一段记载:“(米芾)平居退然,若不能事事;至官,下则率职不苟,喜为教戒,吏民初为烦,已而安之。时亦越法纵舍,有足大者。”

旭翀(2015-04-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