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为了防御女真族和蒙古族对边境的抢掠和骚扰,大将军徐达奉命修筑长城,老龙头应运而生。1565年主事孙应元建靖虏一号敌台,1579年民族英雄戚继光又修建了入海石城。这座海中高墙,北接靖虏一号敌台,构成封锁海面的制高点,南漫万顷波涛,组成雄奇险峻的海上城堡。入海石城建筑结构独特,全部以巨型花岗岩条石砌垒,端头部分有
异型石块,一般重达2吨~3吨。关于入海石城的传说很多,康熙在《澄海楼》序记述:“关城堡也,直峙海浒,城根皆以铁釜为基,过其下者覆釜历历在目。不知其几千万也,京口之铁瓮徒虚语耳。”据此可知,海中城基应是用许多铁锅打基础,上面砌以砖石。但如今铁锅何去,已无踪可循,以实地观察,此立论著说根据不足,只增添了一些神奇的色彩。然而,入海石城边遗留的凿有马蹄型凹槽灌满铁水的条石以及凿有直径为12厘米圆孔透眼的异型石块,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精湛、高超的水下建筑工艺。后来又连续设置了南海口关、澄海楼、宁海城,使老龙头这一防御重地同时又成为观海揽胜的佳境。明代张时显有诗赞:“潮拥高墙浮蜃气,剑横绝塞闪龙文”。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建立了关内外统一的清王朝。老龙头此时在军事防御上的作用有所削弱,但它仍是满清统治者去盛京(今沈阳)祭祖往返的必经之地。康熙九年(1670年)重修澄海楼,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都曾“入榆关登海楼望海”,仅乾隆皇帝一人就4次凭楼观海,并留下御书墨迹,赞颂老龙头巍峨壮丽的大好景色。老龙头既是英雄志士经略的要塞,又是文人骚客观海抒情的胜地,文学大家顾炎武、李攀龙、魏源都到此登楼观景,赋诗联句,留下众多诗篇,老龙头盛极一时。但是,到了19世纪中叶,由于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面对中华的广阔疆域和丰富物产,虎视眈眈,试图用枪炮打开中国的大门,老龙头也一度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桥头堡,从道光二十年(1840年)到同治七年(1870年),英法等国的兵船多次闯入老龙头海面窥探。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都派重兵驻守。1900年,帝国主义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德、法、俄、日、意、奥等国组成八国联军,大举侵华。他们占领北京,又要侵占军事要塞山海关。
9月30日,英军先头部队乘“倭人号”军舰率先达到老龙头海面,迫令清廷守将郑才盛让防,郑才盛畏敌不战而逃,英军于10月1日从老龙头登陆,占领老龙头炮台和山海关火车站。沙俄侵略军也于当日自天津到达山海关。10月2日,各国组成的联合舰队也从老龙头登陆,上岸后烧杀抢掠,不但澄海楼、宁海城毁于一炬,连附近的村庄和庙宇都遭到严重破坏,老龙头炮台分别被各国占领。1901年,根据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山海关城南至渤海海岸9平方千米成为侵略者的占领地,他们建立了长期霸占的六个营盘。老龙头又首当其冲遭到炮火洗劫,境存的“天开海岳”碑也倾斜欲坠。其中英国营盘占据了整个宁海城,后来还合并了原德国营盘和印度营盘,成为占地最大的营盘。日本营盘建在老龙头北3千米许的“四炮台”处,始建于1902年,驻军直到1945年9月日本投降才撤走,是侵占时间最长的外国营盘。其中在“九一八”事变和榆关抗战后,山海关沦落侵华日军之手,日本营盘还成为关押抗日志士和残害群众的魔窟。这样,老龙头这座海防要塞便成了帝国主义西控北京,东制辽沈的侵华据点。帝国主义侵华铁的事实,清王朝的腐败衰微,国民党政府的懦弱无能,时刻昭示着后人: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1948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关,山海关解放,老龙头重新回到人民的手中,再次焕发青春,走向繁荣。1961年3月4日,包括老龙头在内的“万里长城——山海关”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刘少奇、林伯渠、刘伯承等先后到老龙头视察。1984年,邓小平同志发出号召:“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山海关人民积极响应。山海关区委、区政府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支持下,在有关专家、学者的帮助下,从1985年开始,调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历时8年,终于使老龙头这块瑰宝重放异彩,让万里长城再现辉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