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的西北部,有一个神秘而古老的湖泊,其周围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摩梭族,他们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由女性当家和女性成员传宗接代的的母系大家庭以及男不娶女不嫁,婚姻双方终生各居母家的婚姻形态,俗称走婚。这种婚姻关系不受家长、亲族的干预、强迫,也不太注重对方的门第、身份和地位。选择上较为注重家族(母系血缘的男女之间禁止结交),看重对方的人品、才干、外貌等,在结交阿肖中女方的意愿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一般以女方的爱憎采取舍。 摩梭人一部分属元代蒙古军南征时候留下居住在云南四川边界一带的蒙古人,但他们不属于蒙古族,早在汉代摩梭人的祖先古代羌人就已经来到云南,而之后的几百年蒙古人才来,而后来被归为纳西族的支系是因为木府的兴盛导致与周边势力融合所致。摩梭人的叫法从族群归属存在争议来说,暂定为摩梭人。摩梭人自称“纳”或者“纳日”,摩梭人认为黑色能包裹万物,崇尚黑色。从《后汉书》以后的历代汉文史籍中,均有关于“摩梭”的记载。摩梭人说纳西语,其文化自成一体,又与周围民族相互影响。在宁蒗,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宁蒗各族人民都称他们 ... (展开)为“摩梭族”。信奉藏传佛教。摩梭人被认为是中国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会,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其实走婚并非原始的母系氏族制度,而是明清两代封建土司制度下的产物,与当地处于茶马古道中心区域,古代男子多经营马帮为生有关系。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元鼎6年,即公元前111年,迄今已有2000多年。截至2007年,摩梭人共有4万左右人口。
摩梭文化来源于摩梭人摩梭族是宁蒗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母系家庭是摩梭母系社会的基本社会单位许多不同的母系家庭构成了摩梭母系社会正因为有了母系家庭才使摩梭人一直保留着独特而神奇的婚俗-走访婚简称为走婚摩梭人母系家庭的历史。一家之长是女性,家庭的未来属于女孩。这个人、地、天系统都被女性特征所笼罩的独特环境里,没有父权主义和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背景,实行以“母系制家庭”为主,多种婚姻家庭并存的“阿夏(情侣)走婚”制,被称为“东方女儿国”.
走婚"即走访婚摩梭语"色色"或"替色色""的色色"等是摩梭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外界较多宣传和关注的走婚的形式"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终身都住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 是由男子走婚来维持男女双方性关系而实现种族延续的一种特殊形式男方晚上到女方偶次晨归回自己家中双方都不是对方家庭的成员有走婚关系的男女被俗称为"阿肖"或称"肖波""阿肖"就是有性关系的亲密情侣由于摩梭无文字只能用汉字的"阿肖"称谓但也不能确切表达"色色"的意思有的书上称为"阿注"是不确切的那只用于一般朋友之间的称呼走婚并非杂乱无章更不是乱婚群婚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有亲戚血缘关系的严禁走婚不能同时结交多个阿肖男女双方有好感就可走婚感情破裂标志走婚关系的结束若女方有小孩走婚关系就稳定下来无论哪一种婚姻它们的核心一样基于男女自愿感情为基础是一种男女在性选择上平等的反映传统摩梭在长辈姐妹兄弟前火塘边有关性的一切话题都是害羞的走婚纯属个人私事有走婚关系的男女只在夜间相聚白天装作不知此事特别要说明的是由于一些误导使外界认为摩梭人只有走婚其实在摩梭地区走婚制和结婚制是并存的但走婚占绝大部分摩梭人可以自由选择走婚或结婚可以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形式但选择结婚就不能再走婚结婚的有几种情况以前的土司阶层实行结婚制经调查统计在永宁的摩梭人与摩梭人之间都是走婚的与外族通婚或在外工作的摩梭人才结婚还有文化大革命时政府强迫实行一夫一妻制造成的结婚永宁坝子及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盛行走婚至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摩梭男女仍然实行走婚仅有不到百分之十的男女或因走婚情侣双方需要同居 或因家中有男无女 视女"根"的摩梭人只好娶一个媳妇以续香火 其他男子仍然走婚 有的母系家庭两种形式并存 现在政策鼓励摩梭人的走婚风俗 大多数摩梭人愿意走婚不愿结婚 "走婚"占70%"同居结婚"只占30%无论哪一种婚姻这里从未产生过情杀情斗及社会家庭的婚姻纷争虽然形式不同但它们的核心是一样的基于男女自愿感情为基础不受其他因素的制约不论是走婚还是结婚的每一个摩梭人在他们的心只有母亲家才是自己真正和永远的家母亲的家门对儿女永远是敞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