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细君,仪征的?

家乡区县: 江苏省仪征市

第一位和亲公主——仪征刘细君

  悲愁歌

  作者:刘细君(西汉)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首《悲愁歌》被誉为“边塞第一诗”,作者刘细君 ,西汉江都国公主。西汉江都国范围约为今仪征、扬州、江都、高邮区域,刘细君祖陵——江都王刘非之墓,位于仪征市新集镇庙山村。

   公元前122年前后,也就是汉武帝元狩元年前后,刘细君出生于江都国(约为今仪征、扬州、江都、高邮区域)。其高祖刘恒(公元前202——公元前157年),即汉文帝,吕后死后,他以代王入为皇帝,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地税、赋役与刑狱,使农业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同时削弱诸侯势力,以固中央集权。其曾祖刘启(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即汉景帝,继续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改田赋十五税一为三十税一,也进行“削藩”,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把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王国行政由中央所任官吏处理,从而巩固了中央集权。史家将文帝、景帝统治并称为“文景之治”。细君的祖父刘非与汉武帝刘彻为同父(即汉景帝刘启)异母之兄弟,长刘彻12岁。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立为汝南王,次年封为江都王,国都广陵(今扬州)。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时,刘非年方15岁,他奋勇参战,屡立战功,前后守江都27年。守江都时,刘非采纳江都相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等一系列治国方略,不仅一改过去王室成员狂妄骄奢、不轨图谋,而且尽守臣职,忠君效祖。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十二月病故,终年41岁。 其陵墓位于仪征市新集镇庙山。

   刘非之子刘建,即细君之父,嗣为江都王。刘建从小在王宫长大,养尊处优,放荡不羁,父死后,他认为江都国就是他的天下,更加为所欲为,特别严重的是,他联络不满朝廷的刘安等人,企图谋反。丞相府长史在他的住处查出了武器、印玺、绶带、使节和地图等准备反叛的大量物证,立报汉武帝。武帝阅了奏章,遂派掌管王室亲族事务的宗正和掌管刑狱的廷尉前往广陵查办。刘建情知罪不可赦,遂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衣带自缢身亡。

   父死时,细君尚幼,赦无罪。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登基,他反对和亲匈奴的政策,决心用武力北征,结果未能征服。当时,汉、匈两族的边陲有30多个大小不等的王国,大多为匈奴所控制,只有乌孙国(新疆伊犁河南南源特克斯河畔一带,时有人口60万,拥兵近20万,是西域诸国中最强大的王国)敢与匈奴抗衡,而愿与汉朝来往。可由于交通不便,彼此之间缺少了解。知悉西域情况的张骞便向汉武帝建议,用厚礼联络乌孙,同时与乌孙和亲,结为兄弟,共同对付匈奴。武帝听了极为赞赏,当即派遣张骞为中郎将出使乌孙。

   张骞奉命到达乌孙国后,受到隆重礼遇,他向乌孙国王昆莫说明汉天子愿与乌孙结盟和亲之意,昆莫听后特地召集大臣议论此事。结果是,先派使者携带几十匹良马作为礼品,随同张骞至长安向汉皇答谢,并了解中原的实况。乌孙使者到了长安,看到的是雄伟壮观、富丽繁华的景象,使他们羡慕不已。回国后,使者向国王昆莫禀告了在长安看到的一切,如山川如何壮丽,建筑如何雄伟,物产如何丰富,商业如何繁荣,文化如何发达,人物如何俊美等等。昆莫听后决定接受张骞提出的结盟和亲的建议,当即派遣使者带马千匹作为礼聘来到长安,向汉武帝提出联姻的要求,表示永结友好。武帝听了来使的陈述,同意联姻,并决定由堪此重任的江都公主刘细君出塞。

   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送嫁那一天,朝廷派了随从-、乐队、杂工以及侍女等数百人,带着大量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陪嫁妆奁,簇拥着细君向西进发。一路上浩浩荡荡,旌旗蔽日,鼓乐喧天,十分壮观。

   为了迎接汉朝公主的到来,乌孙国王忙得不可开交,他在国都大路两旁,布置无数官民演奏胡乐,载歌载舞,以隆重礼仪表示欢迎。公主到后,国王便按乌孙国的风俗,举行隆重的婚礼。婚后,乌孙国王昆莫猎骄靡立她为右夫人,即正位夫人。

   嫁到乌孙国,由于语言不通,加之吃的、住的、穿的、用的都与汉族不一样,细君很不适应。可她想到嫁给乌孙国是为了和亲,事关大汉疆陲的安宁,不能辜负朝廷的厚望,心境也就渐渐平静下来。不久,匈奴得知汉朝和乌孙国联姻的消息,大为震惊,为了笼络乌孙,抗衡汉朝,也向乌孙昆莫送来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作为左夫人。细君深知匈奴的用意,她凭借右夫人的身份和聪明才智,言行得体,不卑不亢,与之和睦相处,不仅赢得了昆莫的宠爱,也赢得了左夫人的敬重。

   细君嫁给乌孙国后,随境入俗,加之她知识渊博,通情达理,深受宫廷内外的崇敬和爱戴。然而,一个年轻貌美的大公主,内心深处也不是没有人之常情的。特别是远离故土,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而写出了千古不朽的思乡之曲。她写道:“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据说,这首思乡之歌传到长安,连性格刚强的汉武帝也为之感动,他一方面常派使节携带锦绣帷帐、美味佳肴等物品前往乌孙慰问,一方面勉励她安心边塞,与昆莫和乌孙人民和睦相处,不负王命。然而按古代乌孙的风俗,国王死后,年轻的王后必须嫁给王室子孙为妻。因此,昆莫决定,在他生前将细君嫁给继承他王位、年纪与细君相仿的孙子岑陬军须靡。这个不合汉家传统礼仪的决定,无疑使细君忐忑难决,她未立即表态,只是说:“容妾思之。”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武帝,陈述昆莫的决定和自己的心情。武帝接书后,内心也很同情,为了国家西陲的安宁,他回信说:“望以国是为重,随从乌孙国俗,”收到武帝的回信,细君便向昆莫表态:“愿听安排。”结果在昆莫的主持下,细君与其孙岑陬军须靡举行了婚礼。不久,昆莫病故,军须靡继承王位,汉、乌两国友好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细君和军须靡生有一女,名少夫。公元前87年,细君病逝乌孙。

   细君是汉家的一位公主,为了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安宁,她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后人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纪念她,都是不为过分的。

   民国初年,仪征籍著名国学大师刘师培曾满怀热情地写了一首七律,题为《乌孙公主歌》,表达了家乡人民对细君的深切缅怀,歌云:

  胡筝拨怨黄金徽,

  尘毂凝香纰 帏。

  镜里青鸾知惜别,

  歌中黄鹄宁羁飞?

  狼望春花雪絮积,

  龙堆秋草阳晖稀。

  到此应输青冢骨,

  芳魂犹共 环归。

梨梨梨李子(2015-04-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