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经济发展 65年辉煌巨变

家乡区县: 广东省英德市

滔滔北江记录着英德发展的铿锵脚步,巍巍南山见证了英德的翻天巨变!伴随着新中国的前进脚步,浴沐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英德人民已走过65个不平凡的春秋。65年来,英德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乡村面貌焕然一新;65年,英德工业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再到百业俱兴;65年,沼气、天然气、闭路电视、电话手机、电脑宽带纷纷走进农民家里……英德,在科学发展中踏歌前行,硕果累累,不断从区域大县向经济强县迈出坚实的步伐。
经济腾飞:
GDP增长超过700倍
数字是冰冷的。但是,表达经济增长最直观的方式就是数字不断向上。数位增长和数字增加的背后,是改革创新的智慧之举。
据英德市统计局数据,从1949年建国时的2716万元到2013年的200.1亿,英德经济在过去65年迅速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增长达740多倍。尤其工业总产值实现惊人增长,由1951年的70万元发展到仅今年前7个月的138亿元;是清远市首个工业产值超百亿的县(区)。
城市发展:
城区面积扩大数十倍
65年前,英德城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除主要街道部分商铺砖石砌栋、木板棚层以外,一般商铺、民宅都是火砖砌柱承栋盖瓦,下以竹织批荡或木板为墙,不少甚至全是竹木屋。建国后,尽管政府进行过多次修建,但难改城区街道狭窄、房屋矮小破旧的落后面貌。至1978年,县城面积仍不到2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以后,英德城市面貌逐渐发生了可喜变化。城区面积向西向北全面拓展,政府机关、部门行业随之陆续向北迁移;建成比原先规模大三倍的英德火车站;从单一的和平路、浈阳路,变成峰光路、建设路、教育路、梅花路、利民路及富强路等错落有致、四通八达的街道布局,宽80米的新中轴线英州大道也建成;电信大楼、新人民医院、新英德中学等一批标志性建筑物拔地而起;绿化亮化工程积极开展……至上世纪90年代,一座现代化的英德小城已初露端倪。
然而,英德城市面貌真正脱胎换骨、版图扩张日新月异是在近5年。近年来,英德市按照建设粤北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着力推进“四镇(大站、英红、望埠和英城)合一”大市区扩容提质,并将“两德”合作区、英红园纳入市区范围,力争到2020年人口达到5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按照50年一遇标准修建了北江防护体系和占地2000多亩的人工湖—浈阳湖,彻底结束城区千百年来不设防的历史;沿防洪堤建设的滨江公园成为一道亮丽新景观,与依山而建的龙山公园遥相呼应;碧峰华府、维港半岛、滨江尚品等一批花园小区相继建成,城区居住环境显著提升;东岸新城起步区建设全面铺开,北江三桥、汽车新站等项目不断加快;新建成城乡绿道95.5公里,实现市区“五湖”、公园、旅游景点有机串联。目前市区共建成13个大型休闲公园和广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2平方米。城区面积比建国初扩大数十倍。
交通畅旺:
从一条公路到一张交通网
“要致富,先修路。小路小富,大路大富,无路不富”!此话一点不假。建国前,英德仅有一条从县城至浛洸、全程35公里的简易公路,当时群众生产生活苦不堪言。直至清远设市以前,英德境内公路通车里程少、等级低、质量差等交通“瓶颈”问题,仍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后,经过历届政府的不懈努力,英德已先后建成一批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重要影响的公路工程,包括106国道英德段、京珠高速英德段、英佛公路、北江浈阳大桥、银英公路改造及村村通等重点工程,基本形成“三横十六纵”的道路网络。尤值一提的是,贯穿英德城区的广乐高速将于本月28日通车,届时广州到英德市区,车程将从现在的2小时缩减为1小时,英德真正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

此外,英德水路和铁路运输亦快速发展。铁路方面,京广铁路经市区东岸贯穿中部;武广高铁英德西客运站的建成通车,进一步将英德融入珠三角半小时经济圈,大大缩短了与武汉等北部大城市的时空距离;英德境内翁江、北江、连江三江交汇,北江航道千吨级改造即将启动,届时将有更多货轮直达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区。如今,英德已基本形成水路、公路、铁路有机结合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张纯翠(2015-04-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