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这个繁华区域的形成有着历史渊源。明清时期,今中山路(旧称惠爱街)是广州旧城东西主干线,南北两边大都是官署衙门(东有府学,西为将北京路军衙门,中有两个总督衙门),是政治中心区。北京路(旧称双门底)则是由城南直通天字码头(官员登陆入城用)的主干道。因此,现在北京路北段与中山四路相连接的丁字形地段,成为当时衙署官僚及其随员、家属居住的集中地段。为适应他们的消费需要,逐渐形成了一个全市的繁华商业中心。
在清代,北京路的街名唤作“双门底”,至今许多老人也还称这个旧名。。“双门底”的起源是因着今天西湖路与北京路交界处,原有高楼一座,名“拱北楼”,楼有双门拱,故街名“双门底”。楼上设有一座元代铜漏壶,是广州城镇城之宝之一,据清人笔记所说“百年不爽”,也就是百年都不差分秒。拱北楼拆除马路后,铜壶转存于广州市立博物馆,后来拨调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以今天的西湖路(当时叫西湖街)为界,以北是双门底上街,以南是下街,下街延伸至今天永汉电影院的位置,有城门楼一座,名为“大南门”,这是广州的内城楼之一,城墙就是今天的大南路与文明路一线了。
关于“双门底”,是因为在清兵接管广州的时候,同时有两位官阶级别一模一样的官员来治理广州。按照当时的习惯,一个官员只能够从一个城门通过。现在有两位官员,就要有所避讳,于是就在城楼里开了两个门。
双门底在清代是商业重地,故流传有“双门底卖猫———装假”的歇后语。在双门底经营多年的“活化石”广州陈李济药厂,前身是创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陈李济杏和堂,铺面就在今天的“银座”一带,近五百年而尚存,也算是北京路历史的最老见证了。
“永汉路”典故
民国年间北京路那时叫“汉民路”,为的是纪念缔造民国的元勋、番禺人胡汉民,后来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又改名“永汉路”,为什么叫“永汉”呢,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原来当时主政广东的是杨永泰,他想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广州的路名上以垂久远,但当时的规矩是只有已故的历史人物才可享受此殊荣。杨永泰动了脑筋,就将“汉民路”改作“永汉路”,又将相近的万福路一段取名“泰康路”,这样就把“永泰”两字嵌入了两条路名之中,这也是北京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掌故。
北京路话旧
一、四次易名的由来
北京路是位于广州市中心区的一条繁华大马路,历史悠久,曾四度易名.
广州在未拆除城墙时,北京路也是一条大街。街中心有两个城门口,称为“双门底”。据说,这是因为当年清兵入广州,两位将领官阶相同,谁先谁后互不相让,于是特意把城门拆为两个,本名“永清门”,辛亥革命后易名“永汉路”。1936年国民党元老胡汉民逝世,又易名“汉民路”以资纪念。广州解放后恢复原名“永汉路”。1966年易名北京路沿用至今。
今天的北京路是北抵财政厅,南至天字码头,以大南路口为界分成北、南两段。财政厅是在辛亥革命后建的。从前该址是清代的“藩司”。今天的中山五路从前称惠爱街,后改为惠爱路。这里的十字路口,从前称为“藩司前”,现在习惯称为“财厅前” 。
大南路口原是广州旧城大南门。北京南路拐弯不远,有一个名称恐怖的“法场地”,曾是从前城外的刑场。过去官员南来广州者,大多顺江而下,在天字码头登岸。因为过去排列次序,习惯上是按《千字文》的字序。天字第一号码头即是官用码头。“接官亭”是迎接登岸官员之所。辛亥革命前,先烈温生才曾在此处行刺清吏孚崎,失手被擒而牺牲 。二、车水马龙竞豪奢
北京路上商店林立,经营业务与今天差不多。这里有三百多年的老药房――“陈李济”,有中国老牌出版业如商务、中华、世界、开明、生活、儿童等书店。有著名的笔店如“曹素功”等。现在的青年文化宫原是从前的广东“王氏宗祠”。西侧是“拱北茶楼”,乃是沿用以往城楼的旧称。越秀书院街因内有越秀书院而得名,在辛亥革命后办起市立师范学校。街口有一饭店以白切鸡驰名全市,称为“市师鸡” 。过去直至解放初期,每年的“迎春花会”(花市)都是在永汉北路举行的。现在的新大新公司从前是广州规模最大的四大百货公司之一――“大新公司”。还有美华百货商店,解放前已开张,曾被誉为经营有方,优质服务的百货商店之一。陈李济药房侧为禺山路,内有禺山市场。据说古时广州城内有两座小山――“番山”与“禺山”,由此得名。该市场原为一片大空地,20世纪30年代初建成肉菜市场。由大南路口向南,有全国闻名的商业大街“高第街”。北京路是公共汽车必经之路,自广州有公共汽车之始,第一路车由东山至黄沙途经北京路,今天还是如此 。三、吃喝玩乐一条街
广州人有一句概括旧时市区经济情况的话――“东穷西富,南豪北极”。所谓“南豪”是指南关这一带为富豪经商之地。不错,太平沙和海味街从前是盐商集中的街道。盐是中国沿海的重要资源,盐业成为富可敌国之资。“太平馆”是广州市著名的西菜馆,历史悠久,原设于太平沙,借用所在街名而命名,后来才迁到北京路今址。从前广州有四大园林酒家――东园、南园、西园、北园。“东园”早已停业,“南园”的原址在南堤,即天字码头附近,今迁河南新港路。至于“西园”与“北园”尚在往日原址。“园”以“南园”首屈一指,能供应“满汉大筵席”108味,并可随时点菜,稍候即可送上。过去,外国人到广州,喜欢品尝中国菜式风味者皆到此处。那时,“南园”与“太平馆”一起位于南关,中西菜式俱全。“食在广州”――北京路从南到北这么短的距离,却一下子难以把酒家、茶楼、茶室、西菜馆、小食店、食品店的数目点清。正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例如有属“如”字系统的茶楼“南如楼”,斜对面就是“涎香楼”。
抗日战争胜利后,舞风顿起。有些酒楼茶室夜间兼营舞厅,或是兼营“音乐茶座”。电影院共有四家,即“中国戏院”、“永汉戏院”、“乐斯戏院”、“天星戏院”,这些电影院都是在默片时代兴起的。北京路拐弯不远处便是“大新公司”天台,设有与文化公园相似的游乐场。那时的广州呈现出一片吃喝玩乐,畸形的繁荣景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