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历史
开县种植柑橘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巴人祭祀舞蹈中便有"橘歌"流传。到西汉时,官府为了管理柑橘销售,在开县设有橘官。东汉建安221年,蜀主刘备尝到开县所贡之橘,赞叹道:"汉土丰盛也"(开县始有建置,为汉丰县)。文献记载最早为《后汉书》"容毋水出,有橘官"(毋水,即小江水系),《新唐书?地理志》则更为翔实:"开州,士贡柑" ,《太平寰宇记》也有"开州产柑子"的记载。 可见从春秋战国始便是良种柑橘的主要产地,以品质优良蜚声于世,至唐王朝已被征为宫廷贡品。其路接长安的情景被传为佳话。由此被称为"橘乡"。
开县柑橘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在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全县柑橘有40万株左右,年产1690吨,品种以本地红橘和甜橙为主。纵观开县柑橘产业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恢复发展阶段(二十世纪50-70年代)。这个阶段柑橘面积和产量增长较快。1959年从江津引入锦橙在陈家园艺场��植成功,并于1972年培育出全国闻名的72-1锦橙。1978年全县柑橘栽植达300万株,是1949年的7.5倍,总产1.2万吨,是1949年的7倍,居当时四川省之冠,被列为省和全国柑橘生产基地县。
产业化发展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这个阶段不论是基地、品牌建设还是加工,都取得了长足进步,面积和产量大幅增长。1978年建成国营开县食品厂,1981年在陈家建成开县食品罐头厂,1982年建成水果公司果品综合加工厂,1985年建成陈家供销社食品饮料厂和临江供销社食品罐头厂。共5个饮料和罐头加工厂,年加工柑橘1万吨左右,"橘颂"牌罐头曾获农业部优质农产品称号。
到1985年,全县共有柑橘1750万株,年产量4.1万吨,位居当时全国县级第二位。全县103个乡镇中的97个乡镇,900个村都有种植,已成为全县柑橘的主导品种。当年在江西南昌对锦橙的全国首次评选活动中,我县的锦橙被评为部优农产品称号。其中,长沙镇年产柑橘1.35万吨,名列全国乡级第一,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柑橘生产样板",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称赞为"山区一枝花"。1987年开县列为长江上中游水果开发项目建设的重点县,开县利用世界银行贷款1840万元,在11个乡镇建设柑橘母本园30亩,育苗大棚7个,建设良种柑橘示范园1.2万亩,引进柑橘商品化处理线1条, 1989年商品化处理加工打蜡达到9000吨左右。华中农大教授章文才1989年亲自赴开县考察,对开县锦橙的品质赞不绝口。
结构调整阶段(二十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叶)。该阶段主要是品种更新、提升品质阶段,发展较稳定。1992年开始进行高换,1995年全面启动,到2002年高换已达700万株,共推广了锦橙、脐橙、夏橙、血橙、椪柑、杂柑等名、优、特、新品种品系50多个,柑橘良种率达60%,柑橘优质果率达55%。2003年,开县举办了首届锦橙文化艺术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