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民间曲艺

家乡区县: 广东省高州市

(一)木偶戏

高州县的木偶戏,按木偶形体和操作技术的不同,分杖头木偶戏、布袋木偶戏和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传入县内。随着闽南人向粤西大量移居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布袋木偶戏也传入粤西,逐渐演变成高州县木偶戏艺人在街头演出的“扁担戏”,后与杖头木偶结合形成单人木偶戏。布袋木偶只作附属于杖头木偶表演中插入使用。

木偶戏,又称鬼仔戏,因琢木为偶而得名。是县内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木偶戏在品种上属杖头木偶,造型制作十分讲究,一般选用质地细软的枝松木精雕细刻而成,并采用变形夸张的艺术手法进行彩绘和装潢,头部和手部串以竹竿,由艺人操作,眼、口、舌、鼻均可活动,具有形象、传神、逼真、生动的艺术特色。一班木偶戏,30多个木偶头,角色上分有生、旦、净、丑等多种,脸谱各异。木偶的唱词一般是7字句或10字句的韵文。唱腔是在高州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话说唱调式,具有吐字清新,易听易懂的特点,但比较单调,呆板,难于表现人物性格和各种复杂感情。演出时,以锣、钹、鼓、木鱼等打击乐配合出场和过门,艺人按角色行当不同的表演程式和动作表演,唱出男、女、老、少不同的声音和各种角色行当的语言特色。在规模上有大、中、小班之分。以中班占多数。大班10人至15人,大班木偶戏一般都唱粤曲,用管弦乐伴奏;中班一般为4人;小班只有1人,又称单人木偶班,其表演难度最大。小班表演者在操纵木偶表演动作和说唱的同时,还要操作打击乐器,是唱、做、吹、打集于一身的艺术表演,精彩热烈,令人叹为观止。在县内众多的单人木偶班中,要数梁东兴单人木偶班最突出。1980年,他首次代表高州参加湛江地区民间木偶表演,技压群芳,一举夺得多项大奖。如表演《水漫金山》这小场戏,那凄惋的唱腔和那细腻的表演,果真令满场数百观众泣不成声。至于说到那武打场面,更是梁东兴的“绝技”。他表演时除了轮番操作全套木偶外,还要同时使用吹、打、弹、唱等诸种艺术手段,把舞台弄得风云变幻,神鬼莫测,令观众如观看真人演出一般。如果碰上开打的重场戏,则使出浑身解数,两手一边操作木偶,一边擂鼓鸣金,同时运用多种声调演唱,舞台上顿时“鼓角齐鸣,刀光剑影,杀声震天”,令人看得眼花缭乱,惊叹不已。木偶班演出剧目,大部分是前辈艺人根据流传的木鱼书,民间故事以及《三国》、《隋唐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编成提纲式的本子,表演者按照戏剧的情节随口加上词句来演唱。这些经过历代记录、传抄下来或艺人向学徒口授而相传下来的剧本,颇似地方戏曲的“江湖十八本”。这些剧目大多体现扬善贬恶、扶正压邪的主题。

木偶戏具有演员少、装备少、戏金少和易运输、易接待,易解决场地等特点,利于深入农村和边远山区演出,因而长期来成为县内一支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文艺队伍,每当农闲节假,良辰喜庆,村民们便捐资数十元乃至数百元,请来木偶班唱上三五天或半个月,男女老少为之一乐。

新中国成立后,县文化部门对木偶戏积极扶植,加强管理,使其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健康发展。60年代初期成立高州附城木偶粤剧团,70年代中期成立高州县木偶粤剧团。80年代中期,高州县木偶粤剧团被全国木偶、皮影戏学会定为实验剧团。该团不断改革木偶像制作的材料和技巧,除了可在短时间内制作普通脸谱的木偶造型外,还可根据剧情的需要随时制作特型木偶像,眼睛能美目流盼,眨动、流泪;口舌能张合、吐烟、吐血,手能作兰花指,拿书、写字、折叠水袖,开合扇子,接送酒杯,拔金钗,脱袍赠衣,挥舞刀剑,开弓射箭等,都做得自然准确。表演的风格靠近传统粤剧的程式。

县木偶戏演出的主要剧目中,有《白蛇传》、《岳云退金兵》、《三姐下凡》、《柳毅传书》、《芙蓉仙子》、《逼上梁山》、《三打白骨精》、《哪咤闹海》、《嫦娥奔月》、《猪八戒招亲》、《三调芭蕉扇》等,尤得观众喜爱。

(二)采茶戏

高州采茶戏,主要流行于县内与广西、信宜、化州接壤的石板、荷花、南塘、顿梭、潭头、大井、东岸等地,其历史悠久,迄今已有300多年了,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敦厚的地方色彩,独特细腻,活泼灵巧,诙谐逗笑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高州采茶戏是受广西北流、广东信宜等地的采茶歌、采茶舞、采茶戏的影响而产生、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高州采茶戏一般由7人组成,1人击乐,1人拉胡,2人舞蹈,2人表演茶工,曲目以采茶调式为主。每逢春节、元宵、喜庆良辰、农闲时节,乡民都乐于捐资筹款邀请艺人到村中演出。早期的采茶戏只有1男2女等3个角色,故称“三脚戏”。后经一些民间艺人根据采茶腔调填词,将它移入茶庵、茶馆、庙会演唱,继而发展、演变为采茶舞,舞台戏曲演出。采茶戏表演时,男女演员分别扮演丑角和旦角,俗称“茶公”和“茶婆”。演员服饰,有穿古装戏服,有穿自制舞服。演出道具以钱鞭、花扇,彩巾等为主。艺术表演形式分演、唱、舞、逗等,时而载歌载舞,时而又说又笑。既有清晰对白,又有作势逗笑。演唱时,有独唱,又有对唱、轮唱、一唱众和。帮腔演员,可在台上,也可在台下或幕后。和调帮腔是“衣呀唷呀唷呀罗”之类衬词夹在腔调之句末。帮腔时,还配伴锣鼓伴奏。演出以“茶”为线索,由借茶、点茶、采茶、炒茶、卖茶与送茶等过程,步步深入,层层紧扣,幕幕展开,以劳动和爱情为中心内容。在演出过程中,演员有时即兴穿插一些祝词贺语,使观众开心;有时又说几句诙谐对白,令观众发笑。唱词多以高州山歌体结构,吸收山歌腔、木偶戏腔丰富唱腔,自成一体。主要曲词有《参拜调》、《点茶调》、《采茶调》、《卖茶调》等。如《十二月采茶调》,唱词充满泥土气息,富于地方色彩,具有田园风味,诙谐活泼,爽朗朴实,节奏明快,唱来顺口,听来悦耳。

高州采茶戏早年只用打击乐伴奏,比较单调,后发展、演变中增加管弦乐器伴奏,使气氛更加热烈,演员人数由3人增至10多人,演出剧本也日臻完善,有的成为采茶戏的传统剧目,令人百看不厌。如《十二月采茶》、《山茶缘》等就是好剧本。它幕幕分明,环环紧扣,层层深入,逐步把剧情推向高潮,在剧情人物欢聚团圆的热烈气氛中谢幕。

新中国成立以来,县文艺工作者十分重视这剧种,并致力发掘、整理,提高采茶戏。1955年,县文化馆举办全县采茶戏学习班,排演节目,并参加省、地举办的民间艺术汇演,并获得优秀演出奖。1986年5月,在茂名市“民族民间艺术汇演”中,高州县代表队荷花石额采茶演出队演出的《十二月采茶》戏获优秀节目奖。1987年以后,采茶戏已很少单独排演,逐渐与山歌剧融合。1987~1993年,以石板镇为集中点,其它镇基本没有这种文艺形式。石板镇的采茶戏主要是在每年元宵节期间演出7~9场。

(三)山歌剧

从60年代起,高州民间曲艺在高州传统山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丰富发展成为山歌剧。它由独唱、对唱配上音乐伴奏等形式构成。演出质量较好的有《千里引来幸福水》、《姑娘随水来》、《新花朵朵向阳开》、《隔江招亲》、《抢财神》等,其中《新花朵朵向阳开》于1975年底参加省农村业余文艺调演,被评为优秀节目,省广播电台录音播放,《抢财神》在1986年5月茂名市文化局举办的茂名市首届民族民间文艺汇演中获二等奖。高州县的山歌剧,均由业余剧团演出。1987~1993年期间,山歌剧基本没有演出活动。

(四)锣鼓班

明末清初,十番锣鼓随着闽南移民大量移居粤西而传入境内。十番锣鼓是由若干曲牌与锣鼓段连缀而成的一种套曲。俗称锣鼓班或八音锣鼓班,后又演变成为华堂班或锣鼓亭。因古代乐器分为八大类(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而得名。历经演变,为吹、击、弦三类乐器,有鼓、大锣、大钹、铛锣、木鱼、唢呐、箫、笛、弦等民间乐器,以打击和唢呐吹奏为主。八音班一般由8至10名艺人组成。每逢春节元宵,迎神赛会,进宅贺寿,婚嫁喜庆等场合,八音班参与活动,气氛为之活跃。后来,一些大小丧葬仪式也加入了八音班活动。八音班多为民间业余演出,演出时,由两人抬着一架用彩绸、花串、球穗、图案装饰一新的锣鼓亭,按打击乐、管弦乐顺序,一边行进,一边演奏,或在厅堂上演唱是一种融汇曲艺音乐于一体的民间音乐班。演奏时视不同庆典和场合,乐曲和服饰各异,如新春佳节,乐曲以“六国封相”、“得胜令”、“闹新春”等为主,节奏高昂,激越热烈;如是婚嫁,则奏“天姬送子”等喜乐,艺员穿袍褂戏服,戴头盔,顶竖雉鸡尾,类似戏剧中之武生;如是寿诞,则奏“八仙贺寿”,兼唱平喉、子喉,赏心悦目;若是庙会,除演奏上述乐曲外,还采用庙堂音乐“斋调”,旋律古朴而低沉;至于丧事,则采用近乎“斋调”一类的器乐曲,以锣、鼓、钹等打击乐为主,并以唢呐伴奏,格调凄清,沉郁,令人伤感。

新中国成立后,八音班曾一度冷落。80年代后,八音班重新活跃,民间艺人在八音传统演奏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创新,增加了器乐门类和广东音乐、粤剧名曲及一些时兴新歌,融吹、打、弹、唱于一炉,使八音从形式到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别开生面。1984年和1985年元宵节,县城举行大型元宵活动,有10多队农村八音班应邀赴会。他们以其清新的演奏,令人耳目一新。1986年5月,茂名市文化局举办首届民族民间文艺汇演,高州县代表队演奏的《闹元宵》,荣获优秀节目奖。1987年,全县已恢复和建立的八音班38个班,艺人350多人。1988~1993年,全县有华堂、八音、锣鼓班30多台,主要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进行演出。

 

 

 

 

(2015-04-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