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八景”之文笔晴岚

家乡区县: 湖北省竹溪县

竹溪古八景之一的“文笔晴岚”原本并无,清道光年间在知县李锦源的倡导下才立此景。李锦源,号蓉双,四川犍为县人,进士出身,在竹溪履任四年,勤政廉明,颇有建树,很是受人爱戴。李锦源于道光五年(1825)来溪赴任,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常常与人谈及竹溪县的教育情况。不少人感叹道:竹溪因地处偏隅,比不得望郡名邑,所以,“读书登科及第者,尤属廖廖。”李锦源也说:竹溪读书人中,清新秀丽能文者不能说太少,“大比”之年也有数十人进京赴考,但到发榜时仍无一人有名,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最后的怀疑是“风水尚有未善耶?”达成的共识是:“邑中风水,以西南一带诸峰高耸,而东南五条岭诸山却岗平不振,科第之难,当由于此。应添建文笔峰,以与西南诸峰相对峙,克矗地通天,才大有裨于文教。”于是李锦源便召集城乡士绅进行酝酿商讨和筹措资金的活动,还带头捐出了自己的部分俸金。同时致函千里之外的好友农部正郎李东山,前任常宁知府李翰清和山西藩参军肖耀川等人,并获得了他们的支持和捐助。  经过实地勘察和反复比较后,最后在县城东边二十里地左右的地方,选一形状如同毛笔一样的山峰加以确认和培修,命其为“文笔峰”。并用本县额外外委(武职)张秉义及其弟秉礼、秉智“首倡捐地横直各五丈”,和当地任员富等“捐地直长五丈,横宽一丈”的地皮,修建了文峰塔。“合二事(峰、塔)而并举”,希冀借此振一县之文风。古县志载:“文峰塔,在县治东西五条岭,高七丈,围三丈六尺。道光八年(1828)知县李锦源及士民捐修。”据李锦源言:“溪人由此,光前裕后,科第联翩。”事实是否果真如此,不得详知,但是县之东乡一带风俗历来崇尚读书,倒也是确确实实。读书人多了,自然考取功名者就多了,只不过古人迷信风水,故有此一说而已。由于古志书中对文笔峰仅有“县东二十里”的五字记述,而无准确地点标示,因而其地今说不一。一说文笔峰即今水坪镇黄龙管理区境内的马鞍山之一尖峰,形同毛笔应为文笔峰,但此地已超过“县东二十里”的范围。通过实地走访后,疑今水坪镇黄龙管理区驻地房屋后的一山峰即为文笔峰。该峰因左右各立有较小的山峰成笔架状,故当地人称其为笔架山。笔架山主峰圆润如饱沾浓墨之巨笔,峰顶端尖如笔峰。古县志载曰:“文笔峰:县东二十里。高峰插空,锐削秀起,如卓笔然。昔人以文笔晴岚为八景之一。”古今对照笔架山与文笔峰所在地方位一致,里数相符,看来笔架山极有可能就是文笔峰。倘若此山也不是文笔峰,那么文笔峰的具体地点将成为一个历史悬念。至于文峰塔,据清代《竹溪县志.舆图》所示,在漫液塘(今漫液村)附近。经走访当地人,据老辈人传述,在漫液村曾有一塔,但该塔早毁无存。可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曾在该村出土过两个石龟,即今移至人民公园上的两个石龟。据查资料,石龟学名 ,是传说中的一种动物,象龟,旧时大石碑的石座多雕成的形状。其实非龟,而是龙生九子中第八子也,平生好文,碑两旁文龙即是其遗象。因此, 总是与文相关。作为文峰塔,当然少不了平生好文的 作为镇基之神,借以昌盛文运。故疑两龟(一雌一雄,雌为 ,雄为 )发掘之地,即为文峰塔塔基之地。这样就与清代《竹溪县志.舆图》所标示的文峰塔的位置相符。图实互为印证,可基本认定该地即文峰塔所在地。

  清代邑生员(本县秀才)王耀奎在《文笔晴岚》一诗中有“最爱岚光晚更晴,笔峰高插与云平”之句,邑贡生(本县送至清代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秀才)汤恺亦诗云:“射斗光芒认远岚.......万里晴空纸醮蓝。”看来晴岚二字,是指天气晴好,山岚雾光的意思。喻指山峰与巨型毛笔擎天,文运如晴空雾气升腾,即文运昌盛之意。

徐淑珍(2015-04-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