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八景”之龙山横诰

家乡区县: 湖北省竹溪县

古县志载:“诰轴山,县东数百步,山势自南而来,横拥水口为县之内关,昔人以龙山横诰为八景之一。”诰轴山,即今人民公园所在的山梁,俗称地母庙梁子。该山自城南东西走向的九里岗山脚下向北横伸而去,逶迤数里达县城东门外,逼迫西来之溪水陡折90%向北而去,再绕山梁北端高昂的头部转几近360度,(水以山为轴绕而转之,山名含轴,想必意即在此)再南行千余米,又急折90度向东穿山峡而去。1958年大跃进时期,挖断山梁形成一豁口,使溪水不再绕行,而是自西至东直穿豁口而过。豁口上建有一桥,即今跃进桥。在改造旧河道时,利用南河堤和旧河道蓄水,形成一自南弯向东的一新月形,面积约40亩左右的水池,即今月弓池。  志载:“诰轴一山,逼近东城,虎距鲸吞,势如压卵,最险且要”。“欲固溪城者,必先据诰轴山”,故古人颇看重诰轴山,明成化十二年(1476)竹溪首任知县曾熙在修筑县城时,就紧邻此山设立东门,欲赖绕城之溪水,与护城之诰轴山作为天然屏障,希冀其保县城一方的平安。所以,历代知县都在诰轴山上“派兵驻守,城赖以安”。诰轴山因逶迤数里,山头高昂,山状颇似龙形,故又称龙山。

  龙山上古建筑曾经颇多,据古县志载:“山故有龙头观,明末警寇废”。可见早在明代诰轴山上就有道观,只不过毁于明末战火而已。山梁中部有邑庠生(县秀才)周毓英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所建的药王殿,后建有地母庙,南部还建有观音阁。药王殿不知毁于何年何事,地母庙却系毁于文革期间,现在其旧址建有老干部活动(培训)中心。观音阁离东门两里地左右,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重修.观音阁规模颇宏,环境优雅.志载:“山环水绕,旷野平畴,倚廓眺望,娱目骋怀,诚胜境也”。解放后曾作为县第九完全小学校址,后又成为县物资公司仓库,今已面目全非,佛迹不存。

  清乾隆十一年(1746),江苏金匮人,乙酉(雍正七年1729年)科进士宋焕,因获罪朝庭被贬任竹溪知县。其于乾隆十二年(1747)在龙山上始建文昌阁,该阁于乾隆十四年(1749)竣工。文昌阁为三层楼阁式建筑,“阁下缭以女墙,东西为僧房”。按当时的标准属最高建筑物,加之又建在龙山之巅,是登高观景的极佳之处。志载:“若夫登高流览俯槛凭棂,一溪横练,列岫攒云,缀万有于襟带,参廖廓以无尘”。可见登斯楼足以揽一邑之胜况。后于乙亥年(1755)又在半山处建五峰书院。据载五峰书院“堂两重,配以两 ,正侧各三楹、厨房、廑舍毕具,而门于东南隅,以挹前朝挂榜山之秀”。可见书院规模不小,环境优雅,是一理想的教育场所。时任教谕(县主管文化教育的官员)李标但纲书院主讲,宋焕也以进士(清代最高学历)出身,不时亲临书院讲席,吸引了很多向学之士,争相就读于书院,致使书院盛极一时,全县求学之风也盛极一时。

  清嘉庆九年(1804)知县徐如浩在文昌阁前建碉楼兵房一座。史载:“碉楼高三丈,阔一尺,深一丈八尺,楼左右就地势高下,环修围墙一匝,计长八十五丈,式如城,上安垛口九十有四,其后筑炮台一座,纵横一丈二尺,抵东、西、北三面。碉内建官厅、兵房共三十二间。去碉百余丈,设哨楼、旗杆一,布置悉如式。

  龙山虽好“然其左右临大溪,山削而童”。“且溪水自西来绕城而东,水浅不可航,然迂骤风暴雨,则山洪暴涨,洪流怒湍,势如万马奔腾,居民临河欲渡者,虽咫尺若隔千里”。故乃一险峻之地。清道光二年(1822)浙江监生徐恺在任竹溪知县时,又在东门外架一木板桥直达龙山,方解决了“虽咫尺若隔千里”的问题。当时的龙山三面环水,树茂林密,红墙黄瓦掩映在苍松翠竹间,景色十分优美,作为县之八景之一,当之无愧。

  “龙山横诰”,龙山乃山名,横是指龙山“山势自南而来,横拥水口成县之内关”。水口即“水流去处,两岸之山”。内关即水口山,“其山周密稠叠,交节关锁”。诰,除有诰封、诰命、文告等义外,还有警戒和诫勉之义。龙山上的文昌阁、五峰书院、药王殿、观音阁和老君观等,全是儒、释、道等家用来警戒和诫勉以及教化人众的场所。其警戒、诫勉之义,通过《学规》、《书院条规》以及佛、道两家的各种清规戒律,得以一一展现。这可能就是诰字的含义吧。龙山横拥溪水,上设诫勉场地,这大概就是“龙山横诰”名之来历吧。

  龙山之上现有图书馆、电波发射塔,游艺场、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建筑,山上绿树成荫,春花烂漫,整个山梁几乎全被林木覆盖,是人们闲暇之时抬足可及的游玩之地,早已被辟为人民公园。由三条宽阔水泥台阶路和一条简易公路可直登其上;还有一条隧道贯穿山梁东西,由其可直达山梁东边的人民广场。站在龙山之巅环顾四周,只见今之龙山在彩砖铺的环城公路,夜灯辉煌的千米河堤,环绕四周林立的楼房,野鸭喜戏的月弓池水,别具风格的防古长街,骄健身姿驰骋的广场,以及满山树花的映衬和装扮下,较之古时更为亮丽,更加青春焕发。

徐淑珍(2015-04-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