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粤边陲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家乡区县: 韶关市乐昌市

平和县旧县城九峰距新县城小溪镇45公里。九峰镇原名河头大洋陂。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时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著名思想家、教肓学家王守仁,奉旨征剿闽粤边境流寇,到了河头,看到此地形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便向朝廷奏请“于河头地方设县治以控制贼巢,建立学校以易风俗。”王守仁所奏获准,划南靖县新安、清宁二里建立新县,定名为平和。县治所设在河头大洋陂,更名发峰。此后,九峰长期是平和县县城所在地,1949年县城东迁小溪镇后,九峰作为“文化古镇”和“闽粤边贸重镇”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 九峰地处闽粤边界,是潮汕文化和闽南文化的汇总处,自古称“弦歌地”。民间的音乐、舞蹈、戏曲、书画创作活动丰富多彩且相当普及,历代文人辈出。黄道周在《王文成祠碑记》中,称此间“弦诵文物,着于郡治”,“人为诗书,家成邹鲁”。古镇的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俞大猷记事碑刻、上坪农民协会旧址,均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它胜迹还有威惠庙、东山寺、栖云岩、白石岩、龙见楼、曾氏宗祠、朱氏宗祠等。 古镇多名胜,风光更宜人。九峰诸山环拥,左有天马之驰逐,右有大峰之蜿蜒,碧溪浮月而东来,石潭绕绿而南注。形胜有山河之美,交通仗车辆之便。名胜甚多,列为八景,这八景是:双髻升曦、九峰返照、东郊春雨、西岭暮霞、天马晴烟、石潭秋月、笔山侵汉壁水澄波。历代骚人墨客,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九峰还是个著名的茶埠,尤以所产的白芽奇兰茶,享誉海内外。九峰的茶园很多、很美,“潇洒九乐岭,春山半是茶”。看一看九峰茶园,喝一喝九峰名茶,是到九峰旅游的客人最高兴做的事,真的是不虚此行。

历史街区富有特色 折叠

街区建筑形式为闽南、潮汕地区特有的骑楼,始建于民国初年,分布广、保存好,尤其以西街段最具特色。在这条总面积约7080平方米的街区上,骑楼整体呈纵向对称排列,宽8.40米。沿街设正门,各户面宽度甚小(3.75-4.22米),进深极大(20米以上),呈狭窄的长方形,两天井将之分为前后三进堂,堂屋皆朝向街面,各户之间有共同的山墙分隔。第一进为二层,高8.75米,底层由可以随时拆、装的木板和木门隔为沿街互相连通的人行道与门厅,二层为住房。人行道上以方形砖柱承重,门厅以两侧共用的山墙承重。二层沿街面下部为砖结构墙,上部为木结构栅栏式窗,每户开三窗,部分窗上方有简单的木雕装饰。二进与门厅之间有天井相隔,一层,高4.30米,二进房一侧为通向第三狭窄通道,另一侧为木结构住房。三进与二进之间亦用小天井相隔,一层,高为3.65米,极其简陋,功能为厨房及餐厅。民俗风情引人胜。 从2000年开始,平和县人民政府开始向省里申报九峰镇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文物专家组一致认为,九峰地处闽粤边境,生活习俗、建筑风格、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具有闽南与粤东梅州地区的双重特点,这里又是客家聚居地,客家风情极为浓郁。据厦大中文系的有关研究,闽南客家话即以九峰为标准音。民间龙艺、落地扫、铁机艺、舞龙、扎彩楼等各种娱乐风情保留延续数百年,戏曲方面九峰盛行潮剧、芗剧、四平剧、汉剧等剧种,集众多风情民俗于一身。 两年来,省政府多次组织专家组实地考查评估。专家们在价值评估中写到,由于县治的迁移,半个多世纪来,九峰的经济发展受限于地理条件,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对古建筑和城乡传统风貌的破坏也相对缓慢,众多乡土建筑因此免遭毁灭。400余年来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九峰作为一个生活圈或一个文化圈,保存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和与之对应的乡土建筑。2003年元月8日,省政府正式发文确认九峰镇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这是漳州市第一个拥有这一殊荣的乡镇。

古镇旧事 折叠

平和县九峰镇,一座位于闽粤边界群山之间的老镇。潮汕文化与闽南文化在这里汇合,造就了其独特的文化氛围。九峰古称“弦歌地”,民间的音乐、戏曲、书画创作普及。茶叶是这里的土特产,人们种茶、制茶、饮茶,性格也就如茶叶芬芳平和,内涵丰富而不浮躁。两省的商品、客流在此汇聚、分散,热闹而有序。 在青青山林间,在悠悠茶香间,在初春阳光照耀下,九峰古镇无声地诉说着久远的故事。

府级建制 折叠

从平和县城出发,汽车必须走上一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九峰。 古镇的人们很乐于说起很久以前的故事。首先说到的是古镇的创建者———与朱熹并称“王朱”的明代理学大师王阳明。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王阳明任左佥都御史,奉旨平定闽粤边界贼寇。大兵进驻南靖县河头大洋陂后,流寇散入粤境。王阳明担心,万一官兵退后流寇又回来,河头距县城有200里,岂不是鞭长莫及?王阳明想起有一位贤能的乡老曾敦立,他或许有些高见,就连忙到他家拜访。曾老先生端出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将其中的一半倒到另一个杯子里。王阳明豁然开朗,连夜写了一篇奏疏给皇帝,建议把南靖县一分为二,添设新县。皇帝很快批准了,这个新添设的县就是平和县,取“寇平而人和”的意思,县治就在九峰镇。直到1949年,平和县城才移到小溪镇。 据说,建县后,王阳明觉得九峰太偏僻,生活不习惯,经常跑到漳州“散心”。皇帝问他,要怎样才能安心呢?王阳明回答,九峰的建筑必须和漳州是同一档次。皇帝同意了,这样,王阳明亲自设计的城隍庙、文庙等建筑,就属“府级建制”,成为闽南各县的佼佼者。于是,在远离都市的深山,就有了这轩敞大气的古镇。

明代老街 折叠

漫步九峰,我们不能不佩服明代工匠的智慧。建于400多年前的城隍庙,建筑雄伟,庙内保存完整的“十八层地狱”、“二十四孝”等40多幅壁画,专家说“全国少有”;被黄道周称为“庙宇沦奂,甲于他邑”的文庙,历经400多年的风雨,依然坚固美观。还有威惠庙、百岁坊、双塔、文昌宫、古城墙、东山寺等数十处古迹,无不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无限遐思。 古街
古街

最富有魅力的莫过于那条鹅卵石铺就的明代老街了。街道也就1米多宽,曲曲折折地延伸着,两边的房子,大多是木结构的,一概是方方小小的铺面,也是木板做成的,白天朝下一拉,就能摆放商品,晚上打烊了,往上一拉,就和四周的墙壁严密合缝了。住在这儿的人们见我们来了,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们,以前,就靠这小小铺面,做着跨越两省的生意呢。

这条路的三岔口,一头通往诏安,一头通往广东饶平、大埔,是两省出入九峰的必经之路。在1947年以前,这里有开茶叶店的,有开糕饼铺的,有开药铺的,想像着这样狭小的路上客商云集,该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啊!当然,现在这儿冷清多了,只是门楣上隐约可见的“瑞芳”等字号,还有一丝昔日的影子。 从明代的老街走出,我们又来到民国初期建成的骑楼式老街,也就几分钟时间吧,就走过了明、清、民国,真有一种穿越时间隧道的感觉。现实和历史就这样奇异地交替着,阳光下的我们不觉有点目眩神迷,很想说些什么,又觉得,什么都不说最好。

啦啦啦1234(2015-04-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