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三江,就没有宜宾这片土地,也没有宜宾这座古城。大江润泽了宜宾的山川原野,大江也塑造宜宾原初文化模型。数千年来,浸润在宜宾人血脉中的第一文化元素,就是大江文化。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宜宾市境的宜宾县柏溪镇、龙池乡,南溪黄沙河,珙县石碑等地,先后发现大量恐龙化石。据考证,大约3亿年前古生界的宜宾,曾是一片被湛蓝海水淹没的区域。大约1亿8千万年前,进入侏罗纪,地壳上升为陆地,四川盆地还是一片大湖,但宜宾作为盆沿地区,开始出现生物,活跃着一支以马门溪龙为首的爬行动物群。又经历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巴蜀湖”最终隆起为内陆盆地,统治地球的恐龙消失。但见证恐龙时代的桫椤等蕨类植物在宜宾至今仍有广泛分布,海洋古生物化石和恐龙化石也不断出土。随着大陆骨架不断隆升,冰川雪水和天降雨水切削大地,江河开始了漫长的发育历程,新一代陆地生命也如影随形地开启了生命旅程。今天发现的所有地球陆地生命遗存,无不与江河直接关联。如果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那么江河则是哺育生命的乳汁。
宜宾是长江上游人类开发最早的农耕地区之一。1980年从筠连县“拱猪洞”出土的古人类臼齿化石和南广、越溪、横江20多处石器采集点采集到的40余件石斧、石铲、石锛等石器,说明宜宾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4万年前的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那时境内已有人群生息。公元前三四千年,宜宾已出现氏族部落,从事原始耕作、狩猎和渔猎。公元前两千年前,拥有先进农耕文化的僰人就已生活在宜宾三江两岸地区。据《华阳国志》记载,生活于宜宾一带的僰人性情温和,习仁道,勤劳、聪明,善事农牧,尤为善种水稻、荔枝、姜、蒟、豆之类的作物。奔腾不息、浪卷千秋的金沙江、岷江、长江,为宜宾的先民创造了一块又一块肥沃的冲积河洲,还源源不断地为他们送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水,使他们获得了生生不息的生活资源。因此对大江的崇拜和敬畏,始终是萦绕于宜宾先民心灵中神曲。
学界认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其实就是大江的原型沉淀。龙首先在形状上酷肖大江,龙头就是大江的入海口,龙身就是干流,龙爪龙翼就是大江支流。而且龙在精神气质上,也神似于大江。在人类的想像中,再没有一种东西如大江一样,充满神秘的力量,它高兴时可以造福万邦子民,而它动怒时却可以毁灭一切;这恰好是龙具备的力量。还有,龙在神话中与大江联系紧密,龙来于天而栖于江河湖海,正像水来自于天而形于江河湖海一样。所以学者认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其原初模型是源于对大江大河神秘力量的崇拜。宜宾翠屏区李庄镇一带,至今流行草龙舞。草龙仅是中国千百种龙之一种,但它同样传达着多少年来人们对龙的崇拜,也就是传递着人们对于大江的崇拜。
大江容纳百川、奔向海洋的气魄,塑造了宜宾人兼容并包、开放开明、崇尚自由、追求真理的精神气质,这是大江文化的灵魂。流寓宜宾的文化名人杜甫、陆游、黄庭坚,被孙中山先生追授将军称号的辛亥革命先烈谢奉琦,革命先驱郑佑之、刘华、卢德铭、李硕勋、余泽鸿、孙炳文,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新文化运动先驱阳翰笙,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都折射出宜宾大江文化的灿烂云霞。
此外“江安国立剧专”亦是宜宾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安国立剧专”,是现中央戏剧学院的前身之一,系中国戏剧史上最早的高等戏剧学府。1935年10月创建于南京,1937年在抗日烽火中疏散长沙,转迁重庆,于1939年4月迁来江安,办学达六年半之久。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6月迁返重庆,于1946年回南京,新中国成立以后,国立剧专并入中央戏剧学院。办校14年,先后搬迁五处,江安是剧专居住时间最长,保存当时办学原貌最多的一处。剧专由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之一,著名剧专教育家、理论家、剧作家、翻译家余上沅任校长,在江安六年多的艰苦办学期间,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黄佐临、洪深、吴祖光、张骏祥、焦菊隐等在此任教,并创作、排练、公演了许多唤醒民众、激发爱国热情、宣传抗日救亡的优秀剧目,为我国培养了谢晋、凌子风、王生善、王永梭等一大批戏剧艺术精英。江安因此被誉为“中国戏剧家的摇篮”、“中国戏剧艺术的圣地”。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40059338.html
个人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chenyl8930
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m23.cn/chenyl8930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5582212672/profile?topnav=1&wvr=6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