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峡是洛阳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是一条以典型的红岩嶂谷群地质地貌景观为主的峡谷景区。 谷内关峡相望,潭瀑联珠,壁立万仞,峡秀谷幽,经过十二亿年的地质沉积和260万年的水流切割旋蚀所形成的高峡瓮谷、山崩地裂奇观,堪称世界一绝,人间少有。
享有“中国嶂谷第一峡”、“古海洋天然博物馆”、“峡谷绝品”和“黄河山水画廊”等美名[1]。
2009年龙潭峡正式更名为“龙潭大峡谷”
龙潭峡是一条由紫红色石英砂岩经流水追踪下切形成的U型峡谷,全长12公里,谷内嶂谷、隘谷呈串珠状分布,云蒸霞蔚,激流飞溅,红壁绿荫,悬崖绝壁,不同时期的流水切割、旋蚀,磨痕十分清晰,巨型崩塌岩块形成的波痕大绝壁国内外罕见。峡谷内有六大自然谜团:水往高处流、佛光罗汉崖、巨人指纹、石上天书、蝴蝶泉、仙人足迹;七大幽潭瀑布五龙潭、龙涎潭、青龙潭、黑龙潭、卧龙潭、阴阳潭、芦苇潭;八大自然奇观绝世天碑、石上春秋、阴阳潭瓮谷、五代波纹石、天崩地裂、通灵巷谷、喜鹊迎宾、银链挂天;龙潭峡红岩绝壁,飞瀑幽潭,狭沟深谷,奇石绿荫,组成世界上罕见的山水画廊,令人惊叹不已,流连忘返。
旅游景区
龙潭峡谷就是这黛眉山峡谷群地质公园中的典型代表。
古海底沉积遗迹
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大约在距今12亿年前后的中元古界,我国华北一带是一片古海洋,由于地壳运动的作用,海底沉积层上抬出裸地面,在新安北部黄河南岸形成820余米厚的紫红色石英砂岩,构成了这一带山的主体。
后来在地壳新构造运动(大约从240万年前开始直到现在)背景下,原先出露地表的海底沉积层——紫红色石英砂岩,又经过上隆下降、崩裂塌陷和长期的水冲浪旋、风剥雨蚀,最终形成这里的红岩嶂谷群,呈现出高峡长谷、山嶂岩洞的地貌特征。
这种地貌特征,既体现了这个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也是研究黄河演化贯通历程的有力佐证。这里显现的古海底沉积构造遗迹种类多达数百种,成为反映华北古海洋沉积层特征的天然博物馆。龙潭峡谷显现的古海底沉积遗迹种类主要有:高峡瓮谷、岩洞石龛、波纹片石、天书石、象形石等。这些地质遗迹与峡底水系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构成为完整和谐的自然景观。
峡谷群
国内现存的石英砂岩峡谷多是一面崖墙陡立,另一面则呈现较为平缓的坡状形态;而龙潭峡谷却是高峡连绵、双壁对峙,在国内独具特色,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在科学上具备稀有性、典型性和特殊性的特点。峡谷内一脉瘦水,潭联瀑接,蜿蜒曲折,与独具特色的高峡长谷相互辉映,形成一道奇丽的高峡水系图,具备很高的观赏价值、研究价值和科普价值。
龙潭峡谷的第一道景观是由赤壁丹岩、五龙瀑布和五龙潭组成的山水画。五龙瀑布从高过百米的赤壁丹崖的悬沟口处跌下,轰然作响,犹如龙吟虎啸,声震山谷;下面是经人工堵截而成的五龙潭,潭面长300米,宽50~150米,潭内碧水潋滟,可以荡舟行船。
走进峡谷,穿过草盛林密的黄龙峪,就进入全峡谷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亮点——接连不断的雄关险峡群。最具典型性是青龙峡、黑龙峡、飞龙峡,均为中元古界石英砂岩在新构造运动背景下发育成的垂直节理,经流水沿节理密集部位强烈下切,最后形成的两侧峭壁直立对峙的峡谷。青龙峡全长60米,高30米,宽不过5米,两侧石壁立陡,崖墙上布满四季海棠,倒映水中,绿色溢满水面,在天气晴好的中午时分,由于太阳光的折射,崖壁上似有青龙游动,故以“青龙”名之;黑龙峡全长20米,高过50米,而宽仅1~3米,两侧立壁欲倾,仰视高空,仅露天光一线,深谷内光暗水黑,故以“黑龙”名之;飞龙峡蜿蜒曲折数百米,崖墙高低参差,峡谷宽窄不一,走势若飞龙,故有此名。
与诸段峡谷相应的是青龙潭、青龙瀑、黑龙潭、黑龙瀑、飞龙潭、飞龙瀑、阴阳潭、串珠潭、一线瀑等一系列水体景观。潭深在五六米上下,瀑高在十数米之间;潭前有关峡,潭后有飞瀑,关峡相望,潭泊联珠,飞瀑连叠,白练悬空,令人望而却步,真可谓桩桩迷景逗客伫,步步险象着人惊。特别是黑龙峡,沟深谷狭,酷似夹缝,瀑布从15米高的断崖上跌下,银花四溅,哗哗作响;高峡之内,暗中有亮,静中有声,幽光明灭,奇幻无穷,置身其中,恍恍然如临梦境,冥冥中如在世外,不禁令人毛骨悚然[2]。
五龙洞和无头冤神洞
在龙潭峡谷有不少天然洞穴。它们有的是由石英砂岩崩塌而形成的,如龙潭峡谷口西侧岩壁上的五龙洞和白龙湾的无头冤神洞。有的则是在大自然的风化演变过程中,流水(雨水)沿白云质灰岩裂隙溶蚀,最终形成的天然洞穴,如龙潭峡谷口外青河川右首崖脚下的惠风洞。其洞体含有泥质白云质灰层,裂隙比较发育,洞体宽窄不同,洞深莫测,洞口有风流动,盛夏森森然冷气爽人,隆冬季节则暖风融融,似有盎然春意,无论三伏数九,总是清风宜人,招人驻足流连,所以人们称它为惠风洞。
在龙潭峡谷两侧红崖绝壁的底部,有很多呈内弧曲面的类乎半球形石龛,这是古海洋沉积石英砂岩经过长期流水冲刷旋蚀而形成的地质现象。到了飞龙峡,这种类乎半球形石龛从山崖底部被抬升到崖墙中间,使整段峡谷呈曲面对峙、口小肚大之状,仰视若置身瓮中,这便是地质学上的奇观——瓮谷。瓮谷中的半球形石龛是在地壳运动中被抬升到崖墙中间的,这种现象在研究本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征以及地壳抬升速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飞龙峡中有两处瓮谷:第一个瓮谷最为典型,直径达20 米,弧度270°;第二个瓮谷是经流水的切割,最后贯通成为嶂谷。
幽谷海棠
在黄龙峪和青龙峡,有一种草本植物特别茂盛,那就是城市居民家里阳台上、书案上喜欢摆放的四季海棠。它厚厚的桃形叶子,有婴儿巴掌大小,叶面嫩绿,叶背泛白,叶边和叶脉淡紫,开着粉红色的花,在或直立或挂伏的肥嫩茎上,婀娜多姿,显得特别精神。尤其在高峡内立陡的石壁上,几乎不见水土,它也能生长得那么旺盛,更显得这看似柔弱的小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千年古檀
在龙潭峡谷口外,有一棵千年古檀,傍崖而立,高约30米,冠幅约40米,树冠硕大,枝叶茂密;树干由底部分四枝,集簇向上,胸围6.5米;树根裸露抓伏在岩石上,纵横交错,如盘龙卧虬,仅靠吸收白云质灰岩和石英砂岩之间的水份生长。它顽强求生的铮铮铁骨给人以深刻启迪。
天然盆景园
在白龙湾,有一处天然盆景园,几块大石头上长着一丛绿树,而且枝叶繁茂,青翠欲滴;尤其是那棵高高的青檀树,傲然生长在光亮亮的巨石上,潇洒临风,卓然不群,不禁令人肃然起敬。“青青石上檀,贫居寒苦岩;虬虬顽固根,傲立万古年。”它的精神品格,足可为人楷模。
五龙潭
它因周围有五条山脉环绕犹如五条巨龙环抱着一泓清水而得名。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时,有黑、白、青、黄、赤五条龙因造设山河有功,被玉皇大帝封到黄河岸边荆紫山下一处极其幽静的山林里休养。天长日久,它们化作五条山脉,围清潭而卧,于是这里便有了“五龙潭”之说。其实它是第四纪深切峡谷经人工堵截而成的水体景观。潭面长300m,宽50~150m,南侧为高百余米,长达150m的赤壁丹崖,龙潭河水在此跌落而下,形成五龙瀑和悬沟,赤壁丹崖之上有两座孤峰,其造型酷似两只猩猩在俯瞰瀑布,名曰双猩观瀑。
请大家随着我的手势看,可以看到潭中央有一块石头浮出水面,看起来就像一只乌龟在潭中涣游,因此得名“灵龟巡潭”。五龙潭右侧上方的亭子为龙亭,左侧的为凤亭。龙亭的后方有一处裸露的石块犹如一尊佛像,名为石佛。
五龙瀑:对面赤壁丹崖上的瀑布叫五龙瀑。龙潭峡谷的河水从五龙潭后的绝壁悬沟口处跌落而下,轰然作响,犹如虎啸龙吟,声震山谷,形成一条壮观的瀑布,人们称之为“五龙瀑”。
地质博物馆
博物馆建成于2008年。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由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展览中心和服务中心四部分组成,其中展览中心展示面积1275平方米,是博物馆的核心部分。
地质博物馆外面矗立着国家地质公园标志碑和世界地质公园标志碑。
石上天书
石上天书是由于差异风化所形成的一种景观。在中厚层石英砂岩的层面上,常常会有薄层状的泥质砂岩或泥质粉砂岩,崩塌暴露地表,在差异风化作用下,一部分风化流失,一部分残留下来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图案。“一人一石”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图案。
佛光罗汉崖
是龙潭峡景区巷谷的标志景点。巷谷中的崖壁是由质地致密的中厚层石英岩状砂岩和质地松散的薄层状泥质砂岩互层组成的。
中厚层的石英岩状砂岩层内柱状节理十分的发育,形成了垂直岩层的一根根石柱;砂岩的球状风化作用,使石柱好像罗汉造型。
在光线的折射作用下,使数百个发出闪闪金光的罗汉分四层整齐地排列在崖壁之上,形成这一处罕见的自然奇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