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人的早餐,有油条油饼、手抓饼、白吉馍、火烧、缸炉烧饼等等,但大抵以煎饼馃子为多,原因无他,口味不错,粗粮细做,营养多元,携带方便。
都说煎饼馃子起源于天津,其实它的主要食材都是舶来品:山东的大煎饼和源于杭州的油条,且首创者也不是天津人。百多年前,一位来自山东的马姓大汉在天津卫讨生活,为图方便,时常将家乡的大煎饼裹上一根油条外加一棵大葱,囫囵个边走边咬,众皆模仿,这就是最初的煎饼馃子。
改良后的煎饼馃子,其煎饼与山东的原装煎饼不同,不以玉米面为主材,而是以小米面、绿豆面、紫米面或玉米面中的一种或几种按比例混合之。
早期的煎饼制作相当考究,精华在和面的汤水。制作者头天要用羊骨加水彻夜熬煮,早起以羊骨清汤和面,形成面糊,再摊烤成煎饼。如今,这种高成本的羊骨汤早已被白开水取代。
正宗的天津煎餅馃子裹夹的只是油条。相传南宋时,人们对秦桧恨之入骨,杭州有个丁姓小食贩,把面团做成人形,入油锅炸之,取名“油炸桧”,即是今日油条——北方人称为“馃子”的前身。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开始有了煎饼馃子。虽是天津版的复制,但严格说却不能称其为“煎饼馃子”,盖因其以“薄脆”替代了油条,没有油条,何为“煎饼馃子”?薄脆是北京的传统特色小吃,这种油炸面食的奇诡之处在乎“既薄且脆,却薄而不碎,脆而不艮。”传说清康熙十二年皇上微服私访圆明园,路过西直门广通寺,吃了忆禄居的薄脆并大加赞赏,后传旨进奉,薄脆由此成了清宫中的御膳小吃。
创制于北方的煎饼馃子到了南方,颇有些“橘生淮北则为枳”的意味,所谓“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也。南方版煎饼馃子,煎饼以白面粉制糊摊饼,吃时有些发粘发酸;更大的“篡改”在于饼里所裹夹的内容:少见油条,多为火腿肠、里脊,加上生菜或卷心菜,调料也由咸转为酸,南人不用北方常见的面酱或辣酱刷饼,而以番茄酱等酸甜味酱料替代之,甚或以酱菜调味。
安徽人也创制了一种更为另类的“煎饼馃子”,以面糊摊饼,鸡蛋液涂抹,裹上一根油条,佐料为切碎的咸菜末和小虾米。
小吃的演化无定制,惟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水土习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