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羊节是萧县地区特有的一种饮食文化节,独具特色、传统悠久,在色、香、味、形竞奇斗芳的中国食苑中有一簇带有浓郁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古朴奇葩。
伏羊节是于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开始,持续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徐州的人们集中在各个酒店,饭庄以及专门的羊肉馆,烧烤摊,吃羊肉,喝羊肉汤,故曰吃伏羊。
众所周知,吃羊肉,喝羊肉汤就是“发汗”的。冬日里吃着热腾腾的羊肉是再好不过的美食,而萧县人偏要反其道而行,在一年中最热的伏天吃加了很多辣椒的红油羊肉,这表现了徐州这个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的人民百姓自古流传下来的精神。徐州人正是以这种方式体现出自己的艰苦不屈,迎难而上的精神,实在值得赞叹。
三伏天品食羊肉在萧县有着悠久历史,俗称伏羊肉,历史传说最早可追溯到尧舜时期。伏羊者,乃炎夏入伏天的羊肉也。伏天食用羊肉的习俗,既暗合“天人合一”的质朴养生理念,也含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历史典籍记载,宋朝之前,宫廷宴席上大都以羊肉为主。到了元代,羊肉在宫宴上更是居于统领地位,占了全部菜肴的三分之二还多。
从汉字构造看,“示羊”为“祥”、“羊大”为“美”、“鱼羊”为“鲜”、“食(介)羊”为“养”等,无一不隐喻着人们对羊肉菜肴的追求和对美食烹饪的感悟。
萧县人连同其周边一些皖北地区的人们,向有伏天吃伏羊的习俗。每年入伏第一天,人们习惯从菜市场买回羊肉在家中烹饪食用。而萧县当地的一些餐馆门面上都会挂出“伏羊节”的条幅,喜欢热闹的人们会从家中走出,聚会在各个大小饭馆吃羊肉,喝羊肉汤。
2000年夏季,萧县城南许堂五香羊头馆第一次打出萧县民间“伏羊文化节”的招牌,得到了其他一些羊肉餐馆的积极响应,一时间,所有的羊肉餐馆都川流不息、热闹异常。当年的羊肉系列菜肴,为人们的盛夏饮食增添了一道大餐,隆重的盛况,也进一步证实了萧县伏羊文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到2007年夏,萧县政府以官方的名义曾经举办一次“伏羊文化艺术节”,盛况空前,为萧县伏羊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后因节减开支的原因终止停办。而萧县民间坊里以城南许堂五香羊头馆为首,仍一如既往地维持着伏羊饮食文化的习俗,打出“萧县伏羊节”的招牌,至今已连续八年。
据萧县民间“伏羊文化节”的创办人、许堂五香羊头馆经理许敏介绍,山羊经春夏两季饲养,膘肥肉嫩,首先,宰杀后肉味醇厚,膻味小,汤汁鲜美,宜食用;其二,三伏天人体内有积热,食用了加有辣椒油、米醋和香菜的羊肉汤后,全身大汗淋漓,可驱走五脏积热。其三,三伏天里吃性热的羊肉,伴以葱、酱、蒜、花椒等热性作料,能刺激人体大量排汗,有助于排出体热,排出体内毒素。据《本草纲目》记载:山羊味甘、性热、无毒,主治暖中、虚劳寒冷,补肾益气、镇静止惊、止痛,益养产妇,可开胃健力,医治五劳七伤。
萧县民间自发形成的伏羊节里,羊的吃法也特别多:鲜美香溢的醇汤羊肉,后味纯厚的红烧羊肉,许氏麻辣羊蹄拐、火辣辣的川江羊肉,香脆可口的烧羊排,五味俱丰的烧羊头、羊杂,许堂五香羊肉汤、吉祥三宝、爆羊肉、烤羊肉,一羊十吃……,.一碗羊肉汤、两个烙馍卷上鲜香的羊肉,再加上红红的辣椒油,直吃得满嘴流油,通体汗流,餐后的感觉只剩一个字——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