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清朝、民国时期,保定阜平花会就很有名。阜平传统花会有耍狮子、旱船、幡会、旗会、鼓车、牛斗虎、跑驴儿、背歌、擎歌、耍龙灯、二鬼摔跤、秧歌、霸王鞭、九曲连环阵、毛掸子会等二十余种,一般在打击乐、吹奏乐伴奏下演出。每年腊月进行组织、排练,春节期间串村在街头广场表演,不上舞台,不要报酬。农历正月十五、十六集中到县城汇演。
受地理、历史条件、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阜平花会呈现鲜明的地域特色。
紧邻山西的天生桥、龙泉关镇等乡镇受晋文化和古战争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传统花会以九曲黄河阵、毛掸子会最具特色。
“九曲连环阵”又名“九曲连环灯”,因姜子牙部下将领赵公明破“万仙阵”在黄河上游布下了“九曲连环阵”而得名。每年元宵节,天生桥镇的南北栗元铺村都要举行灯火晚会,用一米高的秸秆绑成把,每把 10根秸秆,每把秸秆代表1个士兵,在1亩大面积的地面上以株行距1.5米的距离布阵,每把设彩灯一盏,共挂360盏灯。主要街道两旁每隔1米挂彩灯一个。街道中心每隔5把搭——牌楼。牌楼用松柏枝、对联、吊挂、彩灯装饰。中心牌楼除建筑高大外,用桔秆把彩灯连成五角星或火炬图形,牌楼各角每隔1米挂1个彩灯,整个牌楼轮廓闪现在夜幕中。
毛掸子会是流传在阜平县龙泉关镇桑园坪村一带。据考证,毛掸子会是在明朝初年,随着山西省洪洞县居民迁移而传到阜平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毛掸子会是表演者通过扮演我国历朝历代著名英雄人物和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的造型,采用中国戏曲中武打的表演方式,演绎战争场面和英雄人物高强武功的一种民俗娱乐活动。参与表演者共22人。10个指挥官,10个将官,外加两个探子。指挥官以鸡毛掸子作为指挥的令箭,每个指挥官跟随一名将官。活动开始指挥官先令将官布阵,然后由探手探阵,最后由指挥官指挥将官破阵。在破阵过程中,扮演古代英雄人物的将官逐个展示自己的武功,之后通过对打展示破阵过程。表演的主要内容有:乌龙阵、壑廊阵、截杀阵、八卦穿顶阵、水磨阵等。表演活动分上下两折,每折的令箭采用不同的颜色,每折中有一位女豪杰扮演者出场。整场表演历时1个多钟头。2010年,阜平毛掸子会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县城南边的城南庄等镇及县城北边的史家寨等乡,受晋察冀文化的影响,民间花会形式以打霸王鞭、扭秧歌舞最为典型。
抗日战争时期,抗敌剧社的创作人员对流传阜平等地的“霸王鞭”进行创新改造,赋予革命战争内容。由抗敌剧团田华等人做教师,进行辅导培训,打霸王鞭迅速流行。霸王鞭由直径2厘米左右、长度为使用人两手臂总长的一根小竹竿做成。竹竿两端各系一绺红线绳(或红布条),在两端各横凿一个宽约0.5厘米、长约6.5厘米的小槽,并排串两串铜钱,使用者手持中间,在锣鼓点的配合下边舞蹈边有节奏地敲击双肩、双脚,竹声咔咔,钱音哗哗,悦耳动听。霸王鞭常将抗日歌曲、快板穿插其间,并安排难度较大的回旋、跳跃及碎步快跑动作,活跃气氛,深受群众喜爱。
秧歌舞是抗日战争时期从陕北传人阜平的,舞步洒脱,形式活泼,简便易学,仅有“迈三跳一”4个基本舞步,不需要任何道具,老少皆宜。阜平几乎村村都会扭秧歌舞。秧歌舞是解放区的群众闹翻身求解放的表现,也是开展宣传工作的重要形式。
县城以东以平阳大鼓最有名气。平阳大鼓起源于清代。大鼓直径50公分,鼓身用桑木或柳木制成,鼓面绷牛皮,鼓肚装有钢丝簧,鼓身两侧扣有铁环,铁环系挎带,鼓手肩挎,击鼓时有“大叉”、“大铙”、“小聪”等打出乐器配合。打鼓有鼓谱。鼓队有队形。每年正月里,鼓手们挎几十面大鼓一齐擂响,鼓声震天,更有排山倒海之势,场面极为壮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