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大鼓

家乡区县: 唐山市丰润区

知道大鼓书分很多种,比如东北大鼓京韵大鼓山东大鼓,河洛大鼓,安徽大鼓,京东大鼓, 西河大鼓,胶东大鼓,上党大鼓 ,湖北大鼓 ,广西大鼓 ,梅花大鼓,五音大鼓等,大都是以一方地域或特色命名的,以一个县城命名的大鼓到目前来到乐亭才知道,还有以乐亭命名的乐亭大鼓。 到文化中心的博物馆参观,看了有关乐亭大鼓的展览和介绍,才知道,乐亭大鼓和有关地方的大鼓存在源流关系。其历史渊源也很有意思。

乐亭大鼓是北方较有代表性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广泛流传于冀东、京、津及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演出时由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另有人分持三弦等乐器伴奏。乐亭大鼓相传1850年前后由温荣创立于河北乐亭县,曾与评戏、唐山皮影并称"冀东民间艺术的三朵花"。自形成以来,名人辈出,流传较广,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

清代初期,乐亭城内凡自娱好乐之人爱唱“清平歌”,乡间也流行散曲类小调。后来以三弦配奏“清平歌”,遂悦耳动听,较之旧曲大不相同,于是齐呼之为“乐亭腔”。之后,在伴奏上增添了鼓、板;在演唱形式上,改“唱而不说”为“唱而兼说”。约在清嘉庆五年前后,乐亭腔进而形成“乐亭大鼓”。

后学弟子纷纷拜其为师,温荣遂将原来流派繁杂之众多艺人一统门下。并建宗谱称.“清门”,其艺人称“清音弟子”,分十代:即玉、月、德、来、学、文、智、华飞开,从而乐亭只有清门一家。一次,乐亭县皇粮庄头崔佑文去京进奉,带温荣与皇上献艺,大被赏识,封予“顶子”,并钦定为“乐亭大鼓”。唱腔和曲调吸取于皮影、京剧、评剧和其他曲种中之优美唱腔,形成固定腔调——“九腔十八调”。

于说唱节奏上创出:慢、慢流水、紧流水、快、散、红、黑飞内、起飞落、收、留、转、数等十四种板式和三字句、五字句飞六字句、七字句飞八字句、十字句乃至几十字之变格句式。清嘉庆年间,乐亭大鼓始流传于滦县飞昌黎,进而迁安、水平(卢龙)、榆关一带。随着乐亭人去东北经营者日益增多,乐亭大鼓也展向东北。    光绪四年,奉天小东门外之“老君堂江湖行祖师碑”上已有乐亭大鼓艺人杨长久之名;温荣弟子陈丰盛首闯东北,光绪十七年病逝于黑龙江省 双城县。

民国 六年,艺人胡少兰于唐山开辟鼓乐大鼓演出场地,进而扩向汉沽,后来又挤入津、京。民国中期,乐亭大鼓形成两大派:东路派,以韩香圃为代表。其唱腔善用丹田之气唱空腔,嗓音圆润,旋律婉转、柔美细腻,注重节奏鲜明、吐字纯正;唱调要求严谨规格,绝不因词害曲,因词折曲。西路派,以靳文然为代表。其唱腔嗓音粗犷,善于控制声音,重喷口、气口,巧用鼻音;以字润腔,力求字正腔圆,流利自然。重表演声情并茂。乐亭大鼓书目甚为丰富,约176部。   其中长书《杨家将》、《隋唐演义》、《呼家将》、《岳飞传》、《包公案》、《三侠剑》等31部;中篇书2《回杯记》、《瓦岗寨》、《呼延庆打擂》、朋、上坟》等17部,段子:《芦花荡》、《双锁山》、《白蛇传队《玉堂春》、《西厢记》、《蝴蝶梦》飞《王二姐思夫》、《六月雪》、《小姑贤》等107个;书帽有《耗子摔跤》飞《老财迷》、《绕口令》、《现世现报》等12个。

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发源于乐亭县,靡声于京、津、冀东及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乐亭大鼓是历史文化的时代产物,是说唱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乐亭大鼓的产生,是在继承古代多种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演唱实践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据记载,乐亭大鼓的成熟应在明代中晚期,是吸取乐亭民颜、民谣的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和成熟起来的。相传乐亭一带的人都有能歌善舞的习俗,逢年过节,都举办群众性歌舞活动和说唱活动。同时乐亭方言本身就有自然的旋律性,字声都带唱音,尾音细长回旋。因此,外地听了乐亭口音,都觉得象唱歌。如果稍微把语音拉长,再加上鼓板,进行提练升华,即能成为具有乡土气息的优美曲调。乐亭大鼓即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乐亭大鼓这一名牌,有其偶然的来历。清朝建立以后,开始为旗人分封土地。被分封在乐亭的崔佑文的前辈们在乐亭县扎下了根,被称为"京东第一皇庄"。崔佑文的把兄弟中状元之后,使崔家更加财粗势大,可直通五府六部,结交于皇亲国戚。崔家酷爱民间艺术,他不但组建皮影班社、梆子班社、莲花落班社,还有很多大鼓艺人在崔家演唱。崔家也常年供养这些人。一次,崔佑文进京贡奉,带着大鼓艺人到恭亲王府献艺,艺人们的技艺深得王爷的欢欣,并确定了"乐亭大鼓"之名。这个名称一直延用至今。这就是乐亭大鼓名称的来历。

2006年5月,享誉中外的“冀东三枝花”之一的乐亭大鼓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乐亭大鼓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乐亭大鼓,是中国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流布于京、津、冀及东北三省广大地区。明末清初,起源于河北乐亭县的民间小调“清平歌”,历经几代艺人的反复实践,博采各种传统说唱艺术的长处,吸收当地民歌、戏曲的某些腔调,逐渐形成了一门具有独特唱腔和板式的说唱艺术,当年恭亲王赐名“乐亭大鼓”,一直延续至今

乐亭大鼓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只需要一鼓一板一弦一人演唱就可以了,演唱者打鼓又打板,边说边唱。描绘场景,刻划人物,议论得失,都集中在演唱者的嘴上、表情上和动作上。 乐亭大鼓施用的鼓,与其它流派的大鼓施用的鼓基本相同。一面小鼓,底下有个支架,一支鼓键敲击,但与其他大鼓在敲击的效果上是不同的,有其自身固定的鼓谱和套路来烘托气氛。    乐亭大鼓施用的板是两片月牙型的铜板 ,名叫"梨花板",实际上是"犁铧板"的谐音。耕地用的犁铧是用生铁铸造的,敲击起来比较响亮,最初的板就是用犁铧片磨制的。现在施用的板是用铜特制的,音色更好,外型更美观。打板也有固定的套路,不但有演员掌握节奏的作用,而且也随剧情变化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乐亭大鼓伴奏的主要乐器是三弦。三弦分大三弦和小三弦两种。乐亭大鼓伴奏使用的是大三弦。大三弦杆长,共鸣箱大,发音响亮,音色厚实,传响较远。用三弦伴奏能紧贴演员的发声,使音乐与演唱更能融为一体。演员演唱有固定的曲牌,伴奏时依据固定曲牌的旋律。前奏向奏间奏无固定模式,而是靠伴奏人员按照上段下段曲牌的要求自行发挥,使上下唱腔更好地衔接起来。

乐亭大鼓以其丰富的板腔、完整的曲式、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受北方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1950年,乐亭县成立了大鼓曲艺队,使乐亭大鼓的艺人们第一次有了政府认同的自己的组织。并在政府支持下连续培养了众多的大鼓人才。直到今天,乐亭县仍然有大鼓曲艺队,乐亭人仍然喜爱大鼓。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亭大鼓旋律优美、韵味独特,融于地方化,趋于戏剧化,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乐亭大鼓鼓词名目繁多,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对研究我国社会文明史、社会发展史、民俗文化史、音乐发展史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对北京琴书、东北大鼓、唐剧等姊妹艺术的形成发展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其条目先后被录入<<FONT color=#000000>中国大百科全书>、<<FONT color=#000000>中国曲艺志>等,著名曲目《拷红》被原沈阳音乐专科学校列为民族民间教材。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乐亭大鼓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演出市场低迷,活动阵地逐渐缩小,大鼓艺人演出收入低微,一些颇有造诣的艺人因年事已高,或逐步退出舞台,或相继谢世,积累一生的绝技难以传承,年轻艺人难以独树一帜,乐亭大鼓的传承和发展显现出断代危机。

张蕾(2015-04-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