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沧县,悠悠历史

家乡区县: 沧州市沧县

沧县这个名字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是陌生的,那她是一个新城市吗?其实不然,沧县是一个拥有渊源历史的地方,关于沧县的记载要追溯到春秋时期。

                              
今沧县辖境,春秋时期为燕、齐二国之域。战国时为燕、齐、赵交壤地。 沧县风光(20张)秦属钜鹿郡和济北郡(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浮阳县(新莽时称浮城),治在今沧县东关(又名狮子城);还置有中邑县(新莽时称检阴),故城在今沧县境(《沧县志》称,中邑比城“在今县地是也”),两县均属幽州勃海郡,浮阳县并为郡治。东汉时,废中邑县并入浮阳县,属冀州勃海郡,郡治徙南皮县。三国、魏时,浮阳县仍属冀州勃海郡。晋代,于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冀州勃海郡封为勃海国,咸宁三年(公元277年)国徙为郡,仍辖浮阳县(太康十年曾改隶清河国,太安元年还隶勃海郡)。北魏时,浮阳县初属冀州沧水郡(渤海郡改称),于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分沧水、章武二郡地置浮阳郡,属瀛州,辖浮阳县;熙平二年分瀛、冀二州置沧州,浮阳县遂属沧州浮阳郡。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置长芦县,县治在今沧州市境(在市北十里处),属瀛州章武郡。隋代,浮阳县于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名清池县,治如故,初属沧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隶渤海郡。长芦县,隋初为漳河郡治、领,开皇三年属沧州(十六年为景州治、辖,大业二年还属沧州),大业三年改隶河间郡。唐代,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清池县属沧州,长芦县属瀛州,四年两县均属景州(长芦为景州治所,清池县于五年改属东盐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又同隶河北道沧州(天宝元年沧州改为景城郡,至德二年复为沧州),州治亦迁清池。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长芦县徙治于今沧州市内(南运河东一里处)。五代时,沧州仍治、领清池县,辖长芦县。宋代,于北宋乾德二年省长芦县入清池县,仍为沧州治、领,属河北东路。元代,清池县属河间路沧州,仍为州治(延佑元年曾迁至长芦,元末又还治清池县)。明代,于洪武初省清池县入沧州,并于二年(公元1369年)移州治于长芦(即今沧州市内),属河间府。清时,沧州初属直隶省河间府,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升为直隶州(隶省),九年又降为直隶省天津府辖(其间曾一度改称散州)。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降沧州为沧县,仍治长芦,先属直隶省渤海道,三年改为津海道,十七年(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二十五年(公元1939年)春划属河北省第七督察区。抗日战争爆发后,沧县县城为日寇占据。1938年境内抗日烽火兴起,南运河以西地区为晋察冀边区冀中区一专区所辖;南运河以东地区属山东省冀鲁边区津南专区,并分别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44年沧县南运河西部地区与青县、交河县连壤地组成青沧交联合县,属冀中区八专区,冀鲁边区同清河根据地合并组成渤海区,属山东省,沧县东部地区为其一专区所辖。抗日战争胜利后,沧县城关又被国民党敌伪军盘踞。1946年2月青沧交联合县撤销,南运河西部地区设沧县县佐(区域较小的地区设县佐公署)。1947年复设青沧交县,仍属冀中区八专区。同年6月15日沧县城关解放,改设沧市。1948年8月渤海区一专区所辖之沧县河东地区划归冀中区。此时,沧县(河东)和青沧交县均属冀中区八专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冀中区即行撤销,沧县亦复原制,划归河北省沧县专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沧县仍属沧县专区。1950年初,县人民政府由风化店迁驻沧镇。1953年12月17日沧镇归沧县辖。1958年12月28日沧县专区撤销,沧县划归天津专区。同年9月5日沧镇改设为沧州市;12月20日又撤销沧州市并入沧县为城关公社,同时撤销天津专区,改为天津市辖。1961年5月23日设沧州专区,沧县还属,同年7月9日,沧县城关公社改设为沧州市。1970年沧州专区改称沧州地区,仍辖沧县。1983年11月15日改归沧州市辖。
看到这里,我们对沧县的历史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由此,我们也似乎是嗅到了沧县那绵远流长的历史了。

雾风(2015-04-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