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家最精美的工艺品——绣球

家乡区县: 来宾市兴宾区

在广西众多的刺绣工艺品中,壮族的绣球是最精美的。壮族制作绣球的历史悠久,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上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驼。男女目成,则女受驼而男婚已定。”大致是说,每逢春节或三月三歌节时,壮族青年男女都到野外举行抛绣球活动,以抛绣球为媒介,不少青年男女结为夫妻。
现在,绣球成了广西壮乡的吉祥物,成为传递爱情、亲情、友情的民族文化使者,也慢慢地成为居多家庭中最漂亮的装饰品。
抛绣球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造的古乐器--“飞砣”,并且多在作战和狩猎中运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提高,飞砣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绣花布囊,即绣球。人们在茶余饭后常互相抛接以娱乐,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
抛绣球一般在歌圩节期举行。绣球为圆形,布面,绣有花鸟,内装木棉花或豆、米之类农作物,四角缀以彩色布带,供手握抛掷。玩时,男女分成两对,双方人数相等。男女双方相距一定距离,各列一方,每方有一“乜同”即领队,在中间树一高竿,作为抛球的高度标准。抛球时首先由女方领队手拿绣球,唱完一首山歌将球抛出去,男方如能接住算男方胜利,否则女方胜。谁胜谁将对方剔出一人,然后由胜方发球。每发一次球,均必先唱山歌,如此轮流直至一方“全军覆没”。这时,胜方追逐负方、抢取对方头巾、手帕,互相追逐嘻戏,尽兴方散。宋朱辅《溪峦丛笑》载:“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双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 ”此活动也是男女青年传情的方式。姑娘若看中一男青年,便将绣球有意抛去,男方接过绣球,若亦有情意,即系礼物于绣球上投报之。
抛绣球有两种形式:一是民间形式。男女青年分列各站一边,人数大抵相等,绣球数量不限。抛绣球的人,手持绣球上端的彩带,用力旋转数圈,即趁势向对方抛出。接球的人要看清球的来势,选好位置和角度接球,还要有个优美的接球姿势,若接不住来球,就会召来一阵哄笑,或者接受唱歌、做游戏以示被“惩罚”.因此,在抛绣球的过程中,各人全神贯注,紧张而又热烈。
二是作为正式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项目,它要求有专门的比赛用球和比赛场地。抛绣球比赛要求有两名参赛队,每个参赛队分别由五名男女队员组成,比赛分上下半场,每半场20分钟。比赛时,将绣球抛过9米高的杆上直径为1米的彩环就可得分,得分最多的球队即胜出。

sun and sea(2015-04-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