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是听着浚县民间故事长大的。葡萄架下,依偎在曾祖母的怀抱里,身披树叶筛下的月痕斑点,故事显得神秘而幽远;夜晚的打麦场上,仰躺在麦秸垛上,看着满天星斗,嗅着新麦香味,故事显得飘渺而充实;冬日雪夜的饲养室里,围着一堆噼啪燃响的豆秸火,在十几头牲口窸窣的咀嚼声里,故事显得温暖而甜蜜……当然,听到最多的是耿演的故事。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这个智慧过人,善于雄辩,惩恶扬善、风趣幽默的耿演,简直就是浚县的阿凡提,尽管可爱的耿演没有倒骑小毛驴的习惯。
那时,当我陶醉在故事情节里的时候,竟悄悄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啥时候能将这些故事编成一本书就好了。或许是一种缘吧,若干年后,果真有了这样一个机会。余秋雨先生有言:“一座城市若想由繁华上升到诗境,一靠景致,二靠故事。景致是空间之诗,故事是时间之诗。时间之诗未必尽是历史。”(《何谓文化·金钟楼碑》)当下,在对浚县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强保护和复建,重铸浚县历史辉煌的特殊时候,承担《浚县民间故事》这部时间之诗的编纂任务,倍感荣幸和责任重大,委实不敢懈怠。
在编纂《浚县民间故事》过程中,我们本着珍视地域特色,保护故事原真性的原则,采用口头文学的讲述方式,尽量保留方言土语。以期日后能为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留下一份原生态资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