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在龙岩

家乡区县: 广西苍梧县

  “行行平地忽逢山,似入桂林阳朔间。”这是民国时期苍梧县长蔡灏留下的赞美石桥镇的诗句。苍梧石桥这个地方,因留存着一座宋代石拱桥而得名,处于群山环抱的东安小盆地,却有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的风致,散落着一座座“介然独立”的石山。其中的龙岩更是钟灵毓秀,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交融辉映,造化为苍梧首屈一指的胜地。

    其中龙岩山是石桥著名的景区,它坐落在石桥镇西北500米处,岩洞状若喇叭,长80余米,最宽处60米,后有出口,洞顶有一孔通天,抬头仰望可窥见蓝天白云,故龙岩又称“通天岩”。洞中有抗日战争时期广西学生军书写的“团结抗日,一致对外”、“日本鬼子从中国滚出去!”等标语,还有李宗仁的“奇雄壁立”,白崇禧的“破壁而飞”,黄绍竑“介然独立”等石刻题字。洞内石床、石桌、石凳、石桥错落有致,一条小溪横贯其中,清澈见底,习习凉风,清爽透骨。石壁上有不少石乳、石笋、石芽、石花、石幔,有的如玉兔嬉戏,有的如雄鸡报晓,无不惟妙惟肖,形象逼真。龙岩后面有三星岩,石壁上镌刻有不少诗文和对联,笔画遒劲,刻工精湛。离三星岩不远有北帝殿,传说当年歌仙刘三姐传歌到石桥,在北帝岩小住,被北帝飞石打烂油瓶,溅了一地茶油,故人们称这里为刘三姐倒泻油。龙岩四周群山环绕,金鸡、古杭、蛤头、独秀诸峰环峙,风光秀丽,引人入胜。

    龙岩 石桥镇西北,步行约500米,就投进了它的怀抱,龙岩在石桥镇是一处免费全日开放的自然景点。处处显示了溶洞地貌。见有一如喇叭状的岩洞,长80余米,最宽处60米,站在洞口就���到凉风习习,清爽透骨,滴答水声,清脆悦耳,滴水成湖,湖面平静,清澈见底,外面炎热的初夏,这里却是别样天地,久久不忍离去,不愧是纳凉避暑的好去处。洞内出口前后贯通,洞顶有一孔通天,抬头仰望可窥见蓝天白云,故龙岩又称“通天岩”。据说,抗日战争时期广西学生军在这里驻屯,洞孔上面架设有火炮,官兵们为方便上落,悬挂了绳索,战时可快速升降,投入战斗。时过境迁,通天洞附近的岩层因为受不了自身的重量,自然地脱落了,掉下的岩石也把阅景台的部份围杆砸毁,尽管如此,洞内还是保存名人的手迹,记载了那份厚重的历史。

      龙岩左侧有一个庙,名为北帝宫,北帝宫为崇拜北帝的道教场地。农历三月初三是北帝诞,每三年举办一次的炮节是远近乡寨村民们期盼已久的、盛大的民族节庆。当地的群众通过抢花炮来争夺丁、财、贵、寿四面炮牌。1988年至今,今年的炮节是第10届了,一时盛况空前,从地方到中央的媒体都有所报道。

“龙因文脉腾云起,岩借诗魂带月归”。今日的石桥镇,已发展为苍梧的一方文化沃土,成为了“全国诗词之乡”。你看,通往龙岩路上的长达300米的诗墙,就让人感受到一股蔚然扑面的文风。龙岩能迎来今天的幸事,与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蔡灏、叶典初等名人留下的石刻,与全国诗词之乡的创建,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文化积淀,没有文化自觉,龙岩或许早就消失在“柳工”、“徐工”的强大摇臂下。听文友说,上世纪80年代,有座石灰窑就建在龙岩山,就地取材煅烧石灰。是苍梧文管所的一位姓黎的同志振臂高呼,才终止了这种唯利是图的行为。1987年,龙岩被列为了首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醉在龙岩,龙岩再次把我们带回了历史!

梦想照进现实(2015-04-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