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精神
会宁,自然条件严酷、干旱缺水,是以雨养农业为主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尽管如此,这里却走出了大批人才,成就了拥有“状元故里,博士之乡”美称的西北教育名县。这就是被社会大众津津乐道的“会宁现象”。
1977年以来,会宁为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了8万多名优秀学生。该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说,会宁县在教育上没有高招,经验就是十二个字:“家长苦供,教师苦教,学生苦学”。
优秀传统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的痕迹,从大量出土文物来看,以牛门洞等众多文化遗址为代表的源远流长的古文化遗址,上溯三代,下启汉唐,积淀起会宁厚重的文化渊源底蕴;自汉武帝始置祖历县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县历史,汉武帝的銮驾亲临会宁,司马迁、左宗棠、谭嗣同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足迹踏过会宁的土地;郭蛤蟆城,张城堡,铁木山,桃花山等一批历史文化古迹逐步积淀起会宁厚重的人文底蕴。厚重的历史遗存铸就了会宁人崇文修德、吃苦耐劳的秉性;丰富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会宁人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传统。这里民风淳朴,耕读传家,老百姓从古至今一贯奉行“养不教,父之过”的先祖遗训,秉承崇文修德的优良传统,一直把读书视为神圣之举,在很多农家的正堂上高悬着的“春风夏雨秋月夜,唐诗晋字汉文章”字幅向世人昭示他们的执着追求。会宁重教兴学之风,渊起明,有清一代发扬光大,已历640余年,至今尤盛。这块贫瘠的土地以教育昌明而名扬陇上,以人才辈出而誉满九州。脚踏厚重人文底蕴的会宁大地,耳濡目染浓郁文化氛围的会宁家乡故里,秉承祖宗遗训,仰望家乡文化先贤的身影,不断累积这一人文底蕴,持续加高故乡文化大厦。漫步会宁县城,至今还能看到书院、砚台巷、文庙等众多散发厚重人文底蕴气息的古迹。县城文庙大成殿内,常年香火不断,当地百姓以最古老、最朴实、最诚挚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文化的崇拜敬仰,对文化的不断渴求与执着向往。
史料载:明、清两代,考中文武进士24名,文武举人115名,生员贡生396名。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甘肃考中进士3名,会宁曹铭就是其中之一;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甘肃考中进士8名,其中有会宁举子苏源泉、万宝成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甘肃第一批赴日留学生5名,其中会宁万宝成、杨思名列其中。
起点成就
1949年,会宁重教兴学之风日盛,百姓对知识渴求和对文化人崇拜。在百姓心中,对谁家有当多大官的,有多少钱的都不会眼红,只看谁家出的大学生多。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机关学校,他们津津乐道的就是哪个村又考出多少大学生,哪个家庭又出了几个博士,满脸透露出既自豪又羡慕的表情。
七十年代,会宁教育成为定西地区“干旱山区一朵鲜花”。
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会宁教育给予充分肯定和殷切期望。胡锦涛、温家宝、李岚清、陈至立、何东昌、刘云山等中央领导都对会宁教育给予极大关注,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甘肃历任省委书记,省长更是关怀备至,一直心系会宁教育,从李子奇、阎海望、孙英、宋照肃,到现任的陆浩、徐守盛等,都对会宁教育给予极大的关心和支持。陆浩曾多次考察会宁教育,2007年在考察会宁一中时当场答应拨款100万元支持一中建设,省长徐守盛联系江苏如东县对口大力支援会宁教育,国家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考察完会宁教育后当即答应拨款300万元支持会宁二中建设。
1980年代,时任省委书记李子奇充分肯定了会宁办教育的“三苦精神”。1986年10月《人民日报》记者张述圣来会宁采访时看到:会宁县委仍然在50年代初期的小平房里办公,而会宁县一中现代化的教学大楼正在加紧建设中,由此可见政府把教育的发展放在了优先考虑的地位。2002年到2006年,全县教育增加2083名教师。2005年,全县财政收入1300万,拿出260万作教育公用经费。县财政先保证教师工资,全额兑现教师各种津贴、补贴,优先解决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看病难、报销难的问题,在全县逐步形成一支合理稳定、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涌现出像冉树苍、王锡武等在全国教育行业都声望出众的一大批热爱教育事业、教学有方的优秀教师。会宁县还出台引进高素质教师的优惠政策,吸引紧缺学科的本科学历教师到会宁任教。会宁县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组织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先后培训中小学教师4851人次。针对方兴未艾的信息化浪潮,会宁县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和远程教育建设步伐,全县17所中小学装备了计算机教室,34所初级中学各配备了一套远程教育“校校通”设备,26个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和156所中小学各装备了一套卫星地面接收小站设备,全县已形成了远程教育网络,为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会宁每年的财政收入仅在1000万—2000万之间徘徊,而全县一年的财政支出却高达9000万。教育支出却在全部财政支出中竟高达57%,接近60%。
会宁是个人口大县,全县58万人口中2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下,人均年收入不足1500元,在国家总理预备金援助的5个贫困县中,会宁名列其中,是全国最具代表性的干旱贫困县之一。高中生每人每年的平均花费为 2500-3000元左右,大学生每人每年的平均花费在8000-10000元左右,会宁人民每年的教育支出接近2亿元,对于那些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贫困山区农民来说,教育支出已成为很多家庭的重负。在会宁这样的地方农民要供养一个大学生的困难可想而知。在会宁一家出去两三个大学生的情况比比皆是。在汉家岔乡的一个仅有十来户的小村子,家家都出过大学生,其中有四家出了博士。在老君乡阳赵社,这个全乡最穷的村子,30多户人家竟然出了50多个大学生。农民们的收入虽然低,但他们还是默默承受着大学收费较高的压力。为了孩子上学,家长粜卖口粮,四处借债,就是哪怕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受教育。孩子一旦考上大学,所有亲朋好友你一手,他两手想办法凑齐学费,帮助他们跨进大学校门。家长们都普遍认为“不上学不如人”。供孩子上学,家长们苦中作乐。在会宁虽然上大学的学生多,贫困户多,但却没有一人因缴不起学费而辍学。
小学校长
正是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不懈关怀大力支持下,会宁教育才能够长盛不衰,成为当地和甘肃省的一张靓丽名片。
被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的头寨子乡校长冉树仓,心系家乡教育事业,牵挂家乡在知识上嗷嗷待哺的孩子,主动要求从会宁一中调到自己家门口——中湾小学任教。当时的中湾小学破烂不堪,六间狭小的教室四间属于危房,连一块挡风玻璃也没有,刮风下雨岌岌可危,冬天又寒冷难禁。三四个孩子挤一条凳子,老师没有办公桌,为了保正学习秩序,保障师生安全,冉树仓把刚补发的1100块钱拿出来,把自家的12亩上等地拿出来,把自家的手扶拖拉机、架子车、水桶、木板、绳子、甚至柴草等所有能用得上的东西拿出来,钱不够又“狠心”卖掉自家一头耕牛、两只羊和九百公斤豌豆,还把自家四口水窖储蓄的水全部贡献出来……妻子得了重病无暇照管,父亲卧病不起无人照看,但建校期间他从未耽误过学生一节课,学校建好了,自己病到了。为了建学校,家里欠了一身债务,常有人上门来催账要钱。电视台来采访,自己的老伴却连一件像样的可以见客人穿的裤子都没有,市领导来看他,家里门窗连风都挡不住,炕席也烂出大洞来,其艰难不足为外人道也。他的曲折故事感动了许多人甚至国家领导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在上海东方电视台看到冉树仓的事迹后,当夜给当时的甘肃省委书记顾金池打来电话,询问冉树仓的情况。他的事迹报道后,上海松江供电局立即捐款,在这里建起了一坐希望小学。
会宁学子
如今从会宁走出去的学子遍布世界各地,会宁籍的精英遍及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政、科研、教育、医疗、外交等各个领域。据不完全统计,政界有60多人在正、副地级岗位上工作,有140多人在正、副县级岗位上工作,处在省级高位的政坛英才有张世珍,田学斌等,不乏其人。有9名会宁籍毕业生成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教授,在有“中国硅谷”之称的北京中关村,在公司上班的会宁籍毕业生达400多人。这些毕业生在为祖国经济建设服务,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为会宁本身产生了巨大效应,对缓解家庭现实困境,带动会宁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会宁县邮电局曾做过一个统计:会宁在外工作人员每年通过邮局向家中寄回的钱达到1430万元,相当于当时会宁县财政收入的两倍,而最近几年这个数字已达到了一个多亿,是县财政收入的好几倍。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海外援助就达16000万元,救助贫困生19.7万人次。
状元县
郭忠庆(白银市档案局副局馆长、副研究馆员 )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会宁时对会宁的教育高度评价:一个贫困县出几万名大学生,不仅为全省、全国做出了贡献,而且也为当地脱贫致富做出了很大贡献。2004年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对甘肃代表团的会宁代表说:“你们会宁是状元县,我的秘书也是会宁人”。在2003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讲话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农村教育对培养人才功不可没,会宁是个很穷的县,但就高考率来说,张掖、武威还考不过。”曾经在甘肃工作过的温总理,对会宁高考“神话”还念念不忘。为什么西部地区的一个贫苦县的教育会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此高度关注呢?
会宁位于甘肃中部,是一个靠天吃饭(以雨养农)的国家级贫困县。这里属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年降雨量仅300毫米,并且十年九旱,水资源极为短缺。由于缺水这里的大地少了绿色,一眼望去到处是光光秃秃的山,像一个被岁月风干了年轮的老汉,那雄浑的黄土,纵横的沟壑,干涸的河流,说明这里的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就是在这样一个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师资力量算不上雄厚的西北贫困县,凭着“政府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和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的“三苦两乐”精神,优良的教育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连续30年改写着教育实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考神话。
自恢复高考制度的30年间,会宁县已向全国输送大中专学生近8万人,平均每7.5户有4.8名大学生,是甘肃省基层学校培养出大学生最多的县,被人们称为“状元县”。30年来,会宁的高考升学绝对人数稳居甘肃省市县(不包括区)之首。截止2008年,会宁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达到54人,正在就读的17人。近两年,最引人瞩目的是,在西部大开发的项目中,“西部开发助学工程”之“宏志班助学项目”又给会宁教育锦上添花。“宏志班”全名为“宏志班资助项目”,是中宣部、中央文明委、教育部联合实施的“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一部分,从2002年开始实施。会宁县由于教育声誉好,承担起了这一项目。据甘肃日报载,2005年会宁第一届宏志班的50名学生,高考平均分达604分,超出甘肃省重点线46分,本科上线率100﹪,重点上线率达88%,是全国42个宏志班中成绩最好的一个,被众多媒体报道。2008年“西北高考状元县”会宁再次传来捷报:全县二类本科上线人数达到2760人,其中仅会宁县第一中学就有1108人考上了二类本科,465名考生上了重点分数线,全县有6名考生被清华大学录取,位居甘肃省第一。 “宏志班”在高考中再次成为耀眼的明星,120名“宏志班”学生,除3名学生考上二类本科院校外,其余117名都上了重点本科院校,其中3名还考上了清华大学。 “宏志班”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成为会宁县教育的一个品牌。会宁县的义务教育也极为出色,2003年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年9月“两基”达标通过甘肃省政府的评估验收。会宁县已经建成各级各类学校575所,在校学生已有15.5万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