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李清照”

家乡区县: 江苏省盱眙县

在明清两个朝代里,人们对李清照的认识在观念和形象上发生了一些有趣的转变。这些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迁,对女性态度的转化,以及在如何看待女性才华这一难题上观念的变化。而与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似的盱眙女作家汪藕裳也为后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佳话。

汪藕裳(1832—1903),清代杰出的小说家、诗人,中国历代女杰百人之一,淮安名人馆中有她的重要席位。这位名门闺秀,虽然漂泊一生,但却著有《群英传》和《子虚记》,共计四百多万字。主体以七言诗歌写成的《子虚记》系中国弹词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东方瑰丽的英雄史诗,是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的文学名著。她生活于动荡不安的清代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女殇的种种惨痛,在颠沛流离中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两部宏伟巨著。

当时中原地区黄河常常泛滥,加上兵匪横行,民不聊生,因此她的生活一直不安定。她17岁时,父亲在彰州(安阳)知府任上突然病故,年仅41岁。两年后,祖父又病逝,家境开始衰落,生活越来越艰难。她嫁给桐城胡松岩,没过多长时间,太平军就攻占桐城,她与丈夫逃到盱眙避难。咸丰九年(1859)五月二十六日,陈玉成率太平军攻占盱眙县城,烧杀抢掠,知县许垣等官民千余人丧生,汪家被焚烧、抢劫一空,几代人辛苦经营的家园毁于一旦。汪藕裳夫妇陪着祖母吴氏等家人一起仓皇逃往苏南,投奔担任新阳县(昆山)知县的堂兄汪祖绶。惊魂未定,苏州、昆山等地又被太平军攻陷,兵荒马乱中丈夫又病死,她到了国破家亡的处境。她长歌当哭,亲撰祭文,情真语切,许多人听后都落了泪。许多年后,她的堂弟汪祖鼎还撰诗回忆说:“往事争传悱诔工,开编血泪迹犹红。人间天上成终古,空著哀词续怨风。”(《子虚记题词》)可见丈夫突然病死,给她以巨大的打击。强忍着悲痛,携带着年幼的女儿和年迈的祖母,她突破太平军的重重防线,逃难到苏北宝应。当时大哥汪祖茂在那里帮人家做事,生活也很艰难。在宝应,她年轻守寡,寄人篱下,生活极端困苦,在《子虚记》卷一中记下了当时的困窘情形:

一自故园兵乱后,流离失所叹途穷。钗分镜破深秋里,托足安宜类转蓬。

“钗分镜破”指丈夫去世,夫妻分离;“安宜”是宝应的古称。她在宝应生活了十多年,把女儿抚养大、嫁人。光绪三年(1877),48岁的汪祖茂病逝,她失去靠山。为了生计,她只身前往青浦(今属上海),投奔侄儿汪瑞曾,汪瑞曾请她担任家庭教师,给她一个安身之处。不久,她唯一的女儿病逝,先她而去。她失去了精神支柱,再次受到沉重的打击。为了两个年幼的外孙女,她又回到宝应,承担起了养育重任。

汪藕裳逆境中发愤著书,两部巨著相继传世,引起强烈反响。汪藕裳的许多亲友都曾在苏南当官,小时候,她经常到苏南做客,很早就接触到弹词艺术,热爱弹词艺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四处逃难的空隙,她常常夜以继日地坚持创作。她第一部作品叫《群英传》,此书一面世就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侄儿汪瑞曾在给《子虚记》题词时称《群英传》面世时,“洛阳纸贵非虚语,争欲传抄尽宝藏”,读者们纷纷传抄,争相传诵。
如今,凡是了解“李清照”与汪藕裳的人,都对她们非常崇拜,是时代造就了两位才女!

 

紫鸢(2015-04-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