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美丽的家乡—镇隆

家乡区县: 广东省信宜市

窦州,古地名,位于现广东省信宜市镇隆镇。唐朝建置,据说,川长石贯岸,秋冬潦尽,水石下窦出,曰罗窦洞,《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四·广东五志云:县南一里有罗窦洞,唐以此名州。辖地包括现在广东信宜全市,广东高州市的马贵、古丁、深镇以及广东罗定市的蕾滨、新乐、都门、扶合、加益一带,广西的北流市大伦镇、白马镇一带。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废窦州改称信宜县。该地名存在时间从公元634到1071年,历时437年。

文明门楼

窦州古城楼:文明门楼
窦州古城楼:文明门楼
文明门楼,俗称“红楼”,是千年古城唯一留存下来的标记南城门,这于粤西地区无二见。仿宫殿楼台高15米,宽24米,大屋顶,高台基,抬梁屋架,鼓磴柱础;美哉,斗拱翘角,红墙绿瓦,那檐下间距有序的莲花托拱头独树一帜,楼底高而大而深的瓮城拱门别具古色,使人顿感此身犹在几百年前的古城池。登临楼上面南的阔廊台,尽览东西二水环抱而汇合的流水行云,百顷平畴的春华秋实,令人心旷神怡。不少文人雅士,常慕名到此,文明门取"青云路上构杰阁,献奇纳秀开文明"之意而命名,古往今来学优而仕者及婚嫁寿辰必由此出入,丧葬白事一概止步,乃生气之门。有个时期楼上住人专司每天午时鸣放一声土炮,有称报时楼。民国三十七年国民党史政府修建为信宜图书馆,解放初期易为信宜人民文化馆,以后一直为区乡群众文化活动场所。1984年以来定格为镇文化中心(文化站),从展贴的文字图表和藏书藏档,可以获得镇以至县(市)较翔实乃至搿拾遗资料,堪称一幢活的历史宝库。
学宫

由文明门直上100米的学宫(也称孔庙或圣殿),彼此一线儿正对,前后呼应,于布局得体中蕴含着一点
窦州深宫
窦州深宫
历史知识:古代城池规范建设的基本格调。信宜学宫原在城东始建于无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后因火灾受毁,复于明朝嘉清十四年(公元1535年)迁建于此。总占地近万平方米,历300多春秋才完善清朝风格的建筑群体。自"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碑示的"圣域"门而入,迎面的是牌坊式高大的珠红色棂星门,叫人肃然久久仰望。进而百十步越过一幢三山门式的过道《厅堂(已为学校改建),但见东西两庶房廊左右侍托,一座红墙绿瓦的大成殿巍峨矗立。面宽15米,进深14米,雄伟庄重。殿堂内原设有"大成至圣孔子先师之位"、"万世师表"等牌匾,昭示是尊师重教的圣洁地方。殿瞻前是两亩见方四围栏杆包护的云台,乃祭祀宁立之所。最具特色者不仅是檐下的云纹斗拱和彩绘栋梁,更数堂内和堂门八大铁梭木圆柱,坚固不朽支撑那偌大的抬梁屋架,使人惊叹当年自然生态葱茂和建殿选材上乘。进殿堂细看,沿四廊走观,建筑艺术风格欣赏之余,自然想及历代有学府之设和众多员生勤奋治学之风,教育兴邦的意义跃现。这大成殿更添光辉的是清朝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广东天地会首领陈金釭反清济民,率义军攻占信宜,重建农民革命政权大洪国,以此为王府,叱咤风云达两年七个月之久,成为近代广东农民革命不可多得的遗址

起凤书院
在古城内文明横街,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县裴正时创建,以对岸有凤凰山,取“腾蛟起凤”之意而命名。初建时为三座两廊,坐北向南。道光二十年(1840年)知县罗嘉会重建,添设廊庑号舍,兼为试院,又称“考棚”。光绪五年(879年)于书院正座建楼,因唐太宗开文学馆,给所选十八学士绘像题名,时人仰慕称为“登瀛洲”,而取名“登瀛楼”,增设厅堂6间,房子12间,为生童肄业之所。现登瀛楼较为完整,土木结构,砌砖墙,面宽25米,进深15米,抬梁式屋架,鼓蹬式大柱,斗拱雕刻龙头,喷水柱托住梁架。楼上正厅上镶一块万字曲屏风,线条精细,古朴大方。书院前座,民国中期改建为西式洋楼,是中国国民党信宜县党部所在地。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广东省勤商学院迁此办学,开设会计、银行、工商管理三个学系。
黎照书院

位于古城北街口,即刘家祠。书院坐北向南,砖木结构,二进格局,前座为平房、门口、天井,一厅二廊二室;后座两层,造型古朴大方。“黎照”一名取此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深夜读书,油尽灯枯之际,有老者点燃黎木拐杖照明这段故事。命名“黎照书院”,用意深远,激励后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广东西江南路行署曾设在此。
李廷枢公祠

为纪念清朝知县李建枢清康严明、大治信宜而建。李廷枢祖籍江苏无锡,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四月,李廷枢任信宜知县,同年十月初七病逝,死时,李知县身上仅有几块洋元,当地百姓自发筹资将李廷枢尸体运回江苏无锡老家。次年,老百姓又捐资修建李廷枢公祠,占地400多平方,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当时的知县雷澍春拨款重修李廷枢公祠,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县长张虞绍再修时写下对联:路不拾于遗,樵夫往迹三升米;爱能延乎世,棠舍余思一瓣香,挂于殿前。可见一任清官,虽来去匆匆,却在百姓心中留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至今旧址尚存,但已破落不堪。
茂园蔡公祠

在镇隆古街一临水处,至今保存较为完整,此公祠建于晚清时,檐边的系列壁画,技艺高超,神采依然,颇为罕见。
简斋书院

建于民国初期,便留下当时广东省主席胡汉民的墨迹,胡以楷体题写的“简斋书院”,刚劲潇洒,清晰可见。
古城有十三所古书院、七间公祠,两家公馆,以及冼太庙(大洪国招贤馆)、中山公园等一批具有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的古建筑。

Melody816(2015-04-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