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笛套音乐为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之一,是潮阳人民珍贵的精神财富。
潮阳笛套音乐之“源”起于宋。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率领勤王之师到达潮阳。当时,作为宋室左藏朝散大夫的吴丙(字汝光,原籍江西,后为潮阳人)随师抵潮,吴丙生平酷爱音乐,又为宫廷乐宦,因而带来乐工歌伎和礼乐资料。宋亡后,吴丙定居潮阳棉城,宫廷音乐的种子也因此播落于潮阳土壤,经过历史的演变和乐工们的辈传,潜移默化地注进潮阳的地方特色,尔后,经元、明、清历代乐工们的充实和发展,潮阳笛套音乐形成其古朴典雅的风采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潮阳笛套音乐在吹奏方法上是传统的(宫廷式)“龙头凤尾指”,领奏乐器的大笛(横笛)是28节大锣鼓笛,比一般的笛子要长一倍,可以说是整个笛套音乐的“灵魂”所在。除了大笛之外,记者大略数了一下,潮阳笛套音乐演奏所用的其它民族乐器多达35种。近年来,随着民间艺人对笛套音乐的发展和创新,乐队中加入了大提琴、倍大提琴等西洋乐器,使笛套音乐的演奏更为恢弘和华丽。
近年来,潮阳企业家、笛套音乐艺人陈桂洲致力做好笛套音乐的传承工作,他先后成立东信文艺协会并组织笛套音乐团。协会创办以来,投入大量资金人力,聘请名师指导,收集潮阳笛套音乐的有关资料,整理出多首濒临失传的潮阳笛套音乐的优秀乐曲,组织潮州音乐爱好者练习演奏,并吸收和培养一批青少年音乐爱好者,新老结合,将潮阳笛套音乐的演奏提高到新的水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