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金针菜

家乡区县: 江苏省宿豫区

“黄花菜”又名“金针菜”。江苏宿迁、陕西大荔、甘肃庆阳和湖南祁东、邵阳是我国四大黄花菜主要产区。从质量来看,以宿迁的“大乌嘴黄花菜”为最。  近20年来,宿迁“大乌嘴黄花菜”种植面积逐年缩减,甚至在素有“丁庄大菜之乡”美称的宿豫区丁嘴镇,如今也仅有百亩左右。有专家担心,在不久的将来“大乌嘴黄花菜”会有从宿迁消失的危险。

  

  “大乌嘴”宿迁历史悠久

  据史料考证,自古以来,宿迁就是全国黄花菜的主产区,早在明代万历年间,便载入地方志。

  在清康熙年间,宿迁曾引进黄花菜新品种,后因产量不及大乌嘴黄花菜,逐步被大乌嘴黄花菜所取代。

  鸦片战争后,宿迁大面积种植大乌嘴黄花菜。清光绪年间,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看到宿迁生产的大乌嘴黄花菜质量好,就在上海为其开拓销路。进入民国时期,以大乌嘴为代表的宿迁黄花菜种植面积达到近十万亩。

  1984年3月,商业部在长沙召开全国黄花菜制标会议,把宿迁“丁庄大菜”中的优良品种大乌嘴,作为标准品种推荐到全国。1985年,宿迁大乌嘴黄花菜,被评为江苏省优质产品。直到这时,大乌嘴在宿迁的种植面积才一度得到提高。

  

  “大乌嘴”种植面积逐年递减

  大乌嘴黄花菜,花大、肉厚、色黄、质优,曾在港澳、东南亚市场享有盛名。作为黄花菜中的高质量产品,其质量优的原因有两个。

  首先是宿迁种植大乌嘴黄花菜的产地主要在宿豫丁嘴、关庙、大兴以及泗阳三庄一带。这一带原是仓基湖,仓基湖原为黄泛冲积土,水生物茂盛,有机质丰富,干涸后特别肥沃,特别适合黄花菜的生长。其次是大乌嘴黄花菜品种好,这种黄花菜产出的花较长,花梢上带有淡淡的黑色,它是一种株型偏大,适应性强,根系发达的品种。每年6月15日左右现蕾,6月22日前后采花,8月中旬结束。

  虽然宿迁是大乌嘴黄花菜的老产区,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和丰富的品种资源。但近20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宿迁大乌嘴黄花菜的种植面积出现萎缩,甚至在宿豫区丁嘴镇,如今也仅有百亩左右。

  据宿豫区丁嘴镇副镇长侍茹介绍,在上个世纪80年代,大乌嘴黄花菜是丁嘴家家户户都种的品种,种植面积达到近万亩。如今只在田间地头零星种植。

  据了解,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湖南祁东县就派专人来宿迁引种大乌嘴黄花菜。近20年来,湖南的黄花菜种植面积和产量一跃成为全国第一,成了事实上的“黄花菜之乡”。

  

  “大乌嘴”亟待挽救

  谈到“大乌嘴黄花菜”的发展现状,86岁的任重先生是百感交集:“现在饭桌上吃的黄花菜都是从外地买来的。每每想到此,心里就是一个疙瘩。”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宿迁共有3人从事大乌嘴黄花菜的栽植和烘干技术研究,任重就是其中一位。如今随着另外两人的过世,目前宿迁真正称得上懂“菜”的人只有任重一人。没有专业的技术研发队伍,这也是宿迁大乌嘴黄花菜近年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原因之一。

  1985年,任重曾在《中国农史》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江苏宿迁黄花菜栽培史》的文章,专门就宿迁黄花菜的栽植情况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他还曾撰写了《黄花菜栽培技术》一书,详细地讲述黄花菜栽培知识,由于该书没有出版,以至于在几次搬家过程中遗失。

  据任重老人介绍,大乌嘴黄花菜在宿迁种植面积呈现逐年萎缩的趋势。近年来,宿迁丁嘴一带频频出现老百姓“毁菜种粮”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老百姓认为种植黄花菜的经济价值不高。“大乌嘴黄花菜亩产干菜平均150斤—200斤左右,干菜市场行情不到20元钱一斤。在产量比较好的情况下,一亩地收入3000元,除去成本1000元,年产值为每亩2000元左右。而同样的地,每年种植一次水稻和小麦,每亩地的收成也近2000元。”

  乍看起来,似乎种植粮食和种植大乌嘴黄花菜的经济价值差不多,但是这种菜栽植下去不能当年见效益,要三年后才能开花生菜,并且采摘起来非常麻烦,需要三伏天顶着烈日在田野采摘,温度越高采摘的大乌嘴黄花菜质量越好,这就大大增加了劳动强度。此外,采摘出来的大乌嘴黄花菜还要进行加工干制,作坊式的家庭加工稍不留心就会弄成“烂菜”,这些都增加了种植大乌嘴的风险。

  如何提高大乌嘴黄花菜在宿迁的种植面积,挖掘出大乌嘴黄花菜的品牌价值?任重说,地方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文件,来推广这一品种的种植面积。在种植方式上,应改变黄花菜的家庭零散种植方式,大力发展黄花菜生产合作社。经营方式上,政府实行保护价收购进行统一包装,统一外销。

以马内利(2015-04-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