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宜州

家乡区县: 广西宜州市

历史文化宜州不仅景色美丽神奇,而且是一块人才辈出的宝地,如北宋大臣、官至参知政事的冯京 ,以过关斩将的气魄三元及第 ,在皇宫内外身居要职、清正为官,给历代宜州人留下颇为深刻的影响,宜州曾建三元祠以纪之。像冯京一样众多的宜州本地英才,以他们的智慧和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宜州的文化;

宜州又因其地理环境的特殊,屡屡吸纳历代贤彦俊杰,接受外来文化的熏陶和濡染。宋代大诗人、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黄庭坚 谪居并逝世于宜州,留下脍炙人口的诗词、日记以及著名的书法珍品《范滂传》。明代地理学家 、旅游家徐霞客 在宜州三十多天的考察中,在其游记中留下了二万多字对宜州山川风物的精彩描叙。抗战期间,浙江大学 迁至宜州,会聚竺可桢、马一浮、丰子恺 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给宜州输入一股新鲜的活力,宜州顿时成为继桂林之后的广西又一抗战文化名城。

宜州民族文化 源远流长,宜州彩调、桂剧等地方戏独具特色,彩调剧 《刘三姐》和《龙女与汉鹏》五十年代曾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 作专场演出,得到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首长的高度赞扬;这里的民俗风情 多姿多彩,壮族歌仙刘三姐的山歌名扬四海。

历史沿革

秦时(前221—前206年),属桂林郡地。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定周县。 三国时期,属吴国,置定周县,后改龙刚县,但何时改置无从考。 西晋,置龙刚县,隶属桂林郡。东晋,沿置龙刚县。 唐朝贞观四年(630年)置龙水县,先后属粤州、龙水郡、宜州,为州治。天宝年间(742—753年)在今市境内及毗邻地区先后设置羁縻温泉州(下辖2县)、羁縻蕃州(下辖3县)、羁縻述昆州(下辖5县)、羁縻琳州(下辖4县)。光华三年(900年)析县地置崖山、东玺2县。 五代十国,龙水县初属楚,后属南汉,隶属宜州,为州治。 宋朝初沿唐置龙水县,淳化五年(994年)以柳州洛曹县来隶龙水县。宣和元年(1119年),龙水县更名为宜山县,先后隶宜州、庆远府,为州治、府治,并为庆远军节度使驻地。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宜山县为庆远军民安抚司,为司治。至元十六年(1279年)属庆远路总管府,为府治。大德元年(1297年),属庆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司治。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宜山县属庆远府,为府治。次年属庆远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司治。再年属庆远,为府治。洪武至永乐年间(1368—1424年)先后设置大曹、怀远、德胜、东江4巡检司及龙门土舍。弘治五年(1492年)析宜山县地置永定长官司、永顺长官司及永顺副长官司。 清朝宜山县属庆远府,为府治。康熙五年(1666年)废大曹、怀远、东江3巡检司。雍正七年(1729年)析忻城土县功德、窖灰2里、永定土司清潭、南乡2里置理苗分县。同年将龙门土舍改置龙门巡检司(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废置)。道光五年(1825年)废永定副长官司,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德胜巡检司,宣统二年(1910年)废永定长官司、永顺长官司。 民国元年(1912年)废宜山县,置庆远府,直属广西省府。民国二年废庆远府,改置宜山县,属柳江道。

民国十五年,废柳江道,宜山县直属广西省府。民国十九年,广西划为12个民团区,宜山县属宜山民团区。 民国二十一年,广西12个民团区合并为6个民团区,宜山县属柳州民团区。 民国二十三年3月,广西8个民团区改为8个行政监督区,宜山县属柳州监督区,为行政监督区署所在地。 民国二十五年11月,广西增设玉林、庆远两个行政监督区,宜山县属庆远区,为区署所在地。 民国二十九年3月,广西各行政监督区改为行政督察区,宜山属第七区,为行政督察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所在地。 民国三十一年4月,广西行政督察区第四、第七两区合并为第二区,宜山县属第二区(即柳州区)。 民国三十六年,广西再次划分为12个专区,宜山县属第十专区,为专区所在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12月27日成立宜山县人民政府,县属庆远区,为庆远区公署所在地。1950年2月,庆远专员公署更名为宜山专员公署,县属宜山专区,为专区所在地。1958年7月19日,宜山专区并入柳州专区。1965年7月,成立河池专区,宜山属河池专区。1971年广西各专区更名为地区,宜山县属河池地区。

行政区划

宜州市历史文化悠久,建置始于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时名定周县。汉代在今桂中偏北及桂西北一带只设此县,县治在今宜州市。汉以后,县名迭易。三国 、西晋名龙刚县;南朝·宋名龙定县;唐名龙水县;宋名宜山县。宜山县沿称至1993年9月8日(9月9日以后撤宜山县,设宜州市)。自公元630年(唐贞观四年)至1957年的1300多年间,宜山县均为历代州、郡、府、路、司。行政地区的首治之县。由于县属政治军事重镇,历代不少显要名流或因任职、迁谪,或因考察、羁旅而流离县内。唐代,河间王杨庆、汉阳王李倏、左武侯大将军郑元如及吴怀忠均曾任宜州刺史,驻节宜山县(时宜山县隶属宜州为州治)。吴怀忠首将汉代土城改用砖石建筑,使宜山城池初具规模。

1987年12月23日,国务院 批准(国函[1987]185号):将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福龙乡划归宜山县。

1993年9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山县,设立宜州市。

?年,宜州市辖5个镇、14乡、2个民族乡:庆远镇、怀远镇 、德胜镇、三岔镇、洛西镇、北牙瑶族乡、福龙瑶族乡、矮山乡、太平乡 、洛东乡、屏南乡、三合乡、流河乡、祥贝乡、石别乡、北山乡、同德乡 、拉利乡、拉浪乡、龙头乡 、安马乡。

2000年,宜州市辖7个镇、12乡、2个民族乡。

2003年宜州市行政区划一览(7个镇、12乡、2个民族乡:庆远镇、三岔镇、洛西镇、怀远镇、德胜镇、石别镇、北山镇 、祥贝乡、流河乡、三合乡、屏南乡、洛东乡、矮山乡、太平乡、福龙瑶族乡、北牙瑶族乡、拉利乡、同德乡、安马乡、拉浪乡、龙头乡)(根据当年广西行政区划代码整理)

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u/5246252745/home?wvr=5

网络营销能力秀http://wm23.cn/chenguanxiLYX

梧桐子网站http://www.wutongzi.com/uc/49656711.html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246252745

 

 

相信会看到绿洲(2015-04-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