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皮岩遗址

家乡区县: 象山区

 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桂林地区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并予以试掘,发现了不少石器、陶片和骨骼。1973年进行正式发掘,在厚达2.6米的文化堆积层内,含有大量的螺蚌壳、兽骨、灰烬等物,此外还有人骨架、石器、陶片、骨器等新石器时代遗物。经过对不同深度的木炭标本进行的碳十四年代测定,发现上部标本的年代距今 7 680士 150年,下部标本的年代距今 9 000土 15年。也就是说甑皮岩人遗址的堆积可分为两个时期的文化层,下层的年代距今约9 000年,上层的年代距今约7500年。类似这样既为居住地,又为墓地和石器加工场,而且保存也较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遗址,在壮族地区乃至华南地区尚较少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甑皮岩人遗址共发现人类骨架18具,其中保存较为完整、葬式也较明显的有15具,其中有10具为屈肢蹲葬,3具为侧身屈肢葬,2具为二次葬。在一位老年妇女和一位中年妇女身上撒有赤铁矿粉。发掘后送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检测,认定甑皮岩遗址居民属蒙古人种,与蒙古人种的南亚种族最为接近。检测数据公布后为其他遗址的人类体质研究提供了参照数据。甑皮岩人的头骨特征表明其属蒙古人种,与现代分布在华南、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南亚各族较接近。其头骨上若于“赤道人种”的特征,是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体貌特征的结果。

 遗址中出土的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具有旧石器时代的传统特点。甑皮岩人还用动物肢骨制成骨锥、骨键、骨针等。 另外,他们已学会制作陶器,其陶器均为手制的类砂粗陶,在露天烧造。遗址的文化堆积包含着大量蚌壳、灰烬等,说明当时的原始居民曾在此岩洞里居住了相当长的时间,当时他们的经济生活是以渔猎和采集为主的。从渔猎的对象看,除了江河沼泽中的蚌、鱼外,还有丛林中的鸟兽类,说明当时猎取对象的众多和狩猎能力的提高,并且他们已经学会了使用弓箭。此外,甑皮岩人已开始饲养家畜,他们已懂得将捕获的幼猪进行人工饲养检测数据公布后为其他遗址的人类体质研究提供了参照数据。

 甑皮岩遗址曾是当年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它对于人们认识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一段时间考古界曾有学者对甑皮岩遗址的某些问题产生过困惑,但遗址保存完整,出土物丰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是众多学者所公认的。2001年的考古发掘使甑皮岩遗址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新的观念依据出土物的情况和新的研究方法而提出,这无疑使人们对遗址的认识更上一个台阶。通过再次发掘,甑皮岩遗址的年代、地层关系、文化分期日趋明确,从而增加了遗址在考古学和史前研究中的价值。

雨痕(2015-04-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