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又史皇氏,河南南乐吴村人(一说陕西白水县阳武村人),传为轩辕黄帝左史官,其圣诞日为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据史书记载,仓颉面长四目,天生睿德,常观奎星圆曲之势,察鸟兽蹄远之迹,依其类像之形首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被尊奉为“文祖仓颉”。
《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河图玉版》、《禅通记》记载仓颉曾经自立为帝,是上古时期的一部落首领。
在遥远的上古原始社会时代人类一步步从“堆石记事”、“结绳记事”、发展到“符号文字”。远古符号文字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约五千余年,远古早期的文化记录基本上都是用符号文字记录下来的。
仓颉的功绩就在于,他广泛搜集民间的图画文字加以整理,创造了有系统的象形文字。史书上说:“仓帝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黄氏逸书考》辑《春秋元命苞》)。
仓颉半身像
其实,这只是古人对仓颉的一种盲目崇拜,又经历代文人和史学家炒作,仓颉便成了中国文字发明的始祖。实际上中国的文字史早在仓颉以前数千年就已经诞生了。
在中华民族光灿夺目的历史画卷里,仓颉是一位介于神
关于仓颉的葬地,史书多有记载,《禅通记》上称“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明朝的《汴京遗迹志》上有载:“仓颉墓在城北时和保”。南乐县元代延佑年间的残碑,记有“仓颉生于斯葬于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
陕西西安、陕西白水[19] 、山东寿光[20] 、山东东阿、河南开封[21] 、商丘虞城[22] 、河南南乐[23] 、阳武[24] 、河南洛宁[25] 等地都有仓颉墓等遗迹。
在已发现的 8 处仓颉墓及遗迹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一处:白水仓颉墓与庙。始建于汉代者有四处:河南南乐、虞城、开封和陕西白水;始建于晋代者两处:山东寿光和东阿;建于宋代者两处:河南阳武、洛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